種子庫
1970年代開始,世界各地的農業機構開始在國際或地方層面,推廣及從事種子保育工作。種子保育主要包括兩大方向:種子庫和在地保種運動。

種子庫

設立種子庫(seedbank)是透過儲存種子來保存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現時全球有過千個種子庫,擔當著保存、科學研究及災難應變等的重要角色。

俄羅斯植物學家及遺傳學家瓦韋洛夫(Nikolai Vavilov)是最早提出保護植物品種的科學家,早在1920年代已開始在全球搜集植物樣本進行保存。

由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在1996年成立的千禧種子庫,是現時全球規模最大的種子庫,直至2017年保存了超過37,600種野生植物的種子,超過全球野生植物品種的13% 1。位於挪威極地永久凍土之下的斯瓦爾巴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成立於2008年,充當全球所有種子庫的保險庫角色,有「末日種子庫」或糧食的「諾亞方舟」之稱,存放於攝氏零下18度以下缺氧環境的種子,部分有效期可達千年。

種子庫與在地保種的分別


出自同一棵植物的種子,一批放進種子庫,一批由農民一代代自留種子進行繁殖,一百年後將種子庫的種子拿出來播種,它的表現會與代代相傳的種子有什麼不同呢?一百年間,地球的環境和氣候都已產生了明顯變化。種子庫的種子基因封存在歷史中,和一百年前完全一樣。在農田的種子則隨環境演變,在繁殖過程中不斷作出基因重組,加入了適應環境變化的基因,令它比種子庫的種子更能適應當地的生長條件。


位於挪威極地永久凍土之下的斯瓦爾巴種子庫。

1. 資料來源:Latest seed count, “About the Millennium Seed Bank”, Kew Garden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