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簡介
自1970 年代起,蔬菜取代禾稻成為香港最主要的農作物,在急速城巿化的1980及1990年代,本地蔬菜自給率仍超過三成,並孕育出了一些令人津津樂道的著名地方名產,如元朗絲苗(水稻)、鶴藪白(白菜)、打鼓嶺雷公鑿(苦瓜)等。可惜,隨著香港農業在1980年代中步入式微,農民陸續棄耕,種子在數年間亦相繼失效,在當時整體社會仍未建立起保育意識的環境下,這些地方名種大部分都已經失傳。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資料,全球有約90%曾經為人類種植的作物品種已在農地上消失,有75%的作物遺傳多樣性經已完全喪失。無論在本地還是國際層面,保育地方種對於維護生物多樣性之中的農業遺傳多樣性、保障糧食安全及承傳本地文化都十分重要。

千禧年後,與農業相關的政府部門、民間機構及個人,逐漸開始關注本地品種作物的保育,十多年間進行過本港名種鶴藪白的復育計劃、白豆角留種計劃等,保種的意識逐漸醞釀。

我們認為當務之急,是盡快展開對地方種有系統及持續的調查及記錄,同時讓更多人認識到保育地方種的重要性。在環保基金的支持下,我們在2017年7月展開為期一年的推廣及調查,期望能引起業界、社區及學校種植者,以及公眾對地方種的關注,從而加入保育行列,同時亦向公眾推廣農業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訊息。

從今天做起,讓地方種的種子與留種技術一代代傳承下去。

計劃內容包括:

-    留種課程
-    展覽及攤位遊戲
-    交流會
-    地方種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