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農自然護理署留種工作
佔地16公頃的大龍實驗農場,由粉嶺高爾夫球場為它隔開了粉錦公路的煩囂,平常多數只有在這裡工作的人進出。成立於1954年,這個漁護署碩果僅存的實驗農場,長年不變的風景,是該區甚具代表性的樹木——白千層和為數不少的老果樹,而農田和溫室內的作物側隨季節而更替。

「售賣種子的年代,大龍這裡比較熱鬧,不單有蔬菜種子,還有包括荔枝、龍眼、黃皮等的樹苗出售。」漁農自然護理署農業主任(園藝)陳益民說。政府從1950年代至2001年,透過轄下的實驗農場(高峰期有十多個)向農民提供出售蔬菜種子服務,農場先從巿面收集蔬菜種子,經過嚴謹的育種程序,包括種植、篩選,再挑選優良母本進行留種和大量生產,最後公開出售給有需要的農民。

當年政府出售的種子,反映了當時農民主要種植的蔬菜品種,包括菜心(40日、50日、60日、70日、80日)、芥蘭 (中花、遲花)、莧菜(圓葉)、白菜(矮腳、葵扇、馬尾、奶白、水口、春水)、矮瓜(長紫矮瓜、白矮瓜)、青瓜(台灣種)、豆角(圓尾青豆角、金山白豆角)、節瓜(七星種)、芥菜(雪裡紅)、辣椒(牛角椒)、絲瓜(大青)和冬瓜(長身、圓身)等。

「以前F1種子1尚未盛行的年代,農民都會留種,但農民工作十分忙碌,留種又很花時間和精神,當政府開始提供專業留種服務後,留種與種植工作便分開了。後來種子公司開始提供各種選擇,加上F1種子比傳統種子具優勢,而政府種子較巿面種子昂貴20%,種種原因導致漁護署種子的銷量日漸下降,政府留種工作便停止了。」陳益民說。

但他留意到,近年由有機耕種、生物多樣性及生態保育等概念帶動,對保留本地品種的訴求又再升溫。「我們的責任是協助農友搞好生產,支援他們的生計,所以主要會從這個角度來支持留種工作。近年,我們碰到農友都會了解他們留種的情況,若保留有傳統品種,都會向他們購買種子回來留種。」他舉例,農場附近的蕉徑,以長期留種、葉子半紅半綠的馬屎莧最為聞名。

陳益民說,署方對保存地方菜種採取支持態度,其中一個著力維護的品種,是誕生自本地的鶴藪白。由2012年展開的鶴藪白復育計劃,由漁護署、菜聯社等農業機構,以及本地育種專家攜手進行,並得到育種人鄧氏家族支持,經3年多的種植、篩選等提純復壯的程序,在2015年開始大量生產,16年交菜聯社向農友推薦種植。

「我們計劃在2019年的本地漁農美食嘉年華舉辦推廣活動,讓更多巿民了解鶴藪白的故事,從而希望更多農友栽種復育種鶴藪白。今年的9、10月我們亦會在大龍農場舉辦講座,介紹鶴藪白的種植技術,鼓勵農夫種植。只要有巿場,賣得更好價錢,才有更多農民選種這個品種。」

他表示,「香港農業規模細不要緊,但從生產、鄉郊保育、文化傳承、教育等角度來看,不可以沒有本地農業。加上近年本地有機耕種勢頭不斷向好,農民賺到錢。只要幫到農民增加生產,我們樂意視乎需求多做些的留種工作。」他說。

現時大龍實驗農場仍然長期保留多種作物,包括:七星節瓜、大頂苦瓜、火龍果、竹芋、杭菊、薰衣草、粉葛、薑、番薯等。

七星節瓜
又叫七星仔,是一直在大龍農場保留的傳統非雜交品種。瓜約一個手掌大,皮有白色點,產量不算高,節瓜味濃,是1970年代主流品種的味道,流行傳統菜式是節瓜滾肉片。2016年曾舉辦講座介紹並即場派發種子予出席之農友。一隻節瓜有幾百粒種子,可自行留種,種子可保存3至4年。

大頂苦瓜
傳統品種的雷公鑿以甘而不苦受歡迎,但它的抗病力不強、產量亦不高,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不高。這品種大頂苦瓜由雷公鑿演變、改良而成,產量高,但保留了甘而不苦的優點。

火龍果
屬紅肉、不用人工授粉的品種,大龍農場會透過工作坊向農民介紹插枝種植的方法,出席的農友會獲贈剪枝。

竹芋
大龍農場自留品種,以莖部繁殖。

地方種交流會陳益民《漁農自然護理署在作物品種保育方面的工作簡介 》演講簡報


大龍實驗農場的果樹有很長歷史。


大龍實驗農場透過舉辦工作坊向農友派發紅肉火龍果的剪枝。


「鶴藪白復育計劃從巿面不同種子公司收集鶴藪白種子,在大龍實驗農場進行表種。」


1F1種子,或稱雜交一代種子,是兩個自交品系雜交所產生的第一代種子,一般品質較優,表現一致。但以F1種自然交配產生的下一代,卻會變得很不一樣,表現參差不齊。故此,若要重現F1的特性,每次播種都要重新生產或購買F1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