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焦點
再說自給自足的面積

於 2012 年第 105 期的電子通訊,我們曾以〈自給自足的面積〉為題,討論過這個我們經常被查詢的議題。最近,有朋友傳來她在天台種植的收成記錄,加上前年一位社區園圃長者的資料,讓筆者再次檢視這個相信有部分讀者仍有興趣的題目。

要討論之前,還是要再解釋一下這個問題的一些變數。

首先是不同地方(溫帶、熱帶、亞熱帶)的種植時間不一樣。見過有網頁說,(大意)「如果密集種植的話,一年便可以有 2 造蔬菜收成。」香港位處亞熱帶,如果單一種植某類短生長期的蔬菜,如白菜、菜心之類,一年可以有 8 造蔬菜收成。這裡不是建議大家進行單一種植,只是想指出不同地方,在種植上的差異可以十分大。而且,如果種植者採用間種、套種等方法的話,造期交叉重疊,正式計算起來,可能較一年 8 造還要多。那同一樣的面積,產量便可以有很大的分別。

還有,要考慮種植者的技術及可以投入的時間。一位熟練的種植者能夠好好地利用空間及時間,收成隨時較新手多好幾倍甚至好幾十倍。投入時間同樣重要,想增加產量採用套種方法,就要經常備好幼苗,隨收隨種;但沒空計劃及備苗的話,便只有讓收成後的田地留空窗。

另外,飲食習慣亦會對自給自足的面積有一定影響。全素食者所需的蔬菜量,一定較一般雜食者多。我們這裡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2016)的資料作基礎,他們推薦「保證每天攝入 300~500g 蔬菜」。這個與台灣推薦的每天 300 克差不多。(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的「每日二加三」運動,以容量(碗、杯、毫升)計算,沒有重量方面的資料)。雖然這個數量並未計算薑、蔥、蒜等調味菜,或薯仔等澱粉質主要來源的作物,但已經是一個好開始。

按建議計算,如果每天要進食 300 克至 500克的蔬菜,平均便是 400 克,一年就是 146 公斤。

根據一位十分有經驗的天台種植者,她在約 12 平方米的空間內(純粹種植空間,不包括中間的走道),自去年 10 月至今年 4 月的 7 個月期間,總共收成了約 54 公斤的蔬菜,當中 6 成是葉菜、 2 成是茄豆等果實,另外 2 成是根莖類蔬菜。即大約每年每平方米生產 7.5 公斤的蔬菜。種植者表示,期間因為比較忙,有些種植箱只可以閒下來,如果可以有多一點時間,她相信應該可以增產 30%,即是大約每年每平方米生產 9.7 公斤的蔬菜。

用她的產量計算,如果每年要有 146 公斤蔬菜的收成的話,便要有約 20 平方米的空間。如果她能曾產 30% 的話,則只需要約 15 平方米的空間就可以。

另外,我們一位荃灣社區園圃的長者,亦記錄了她的收成。她在 2014 年 10 月至 2015 年 2 月期間的 5 個月內,一共生產到 12.4 公斤葉菜類蔬菜。她的田地面積大約只有 3 平方米,所以她的產量是每年每平方米 9.7 公斤,和增產後的天台種植者差不多,要每年生產 146 公斤蔬菜,同樣需要約 15 平方米的空間。

故此,用她們的資料計算,要在蔬菜上滿足基本膳食需要,估計每人最少也要 15-20平方米的空間。如果要計及調味菜和其他澱粉質來源作物,則要再多些空間。

這個數字,也和一個美國網頁的資料接近,它指出不同組織(包括美國農業部及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建議,大約是每人 12.5 至 49 平方米之間。

不過,大家要留意的是,那位長者每星期投入大約 12 小時來照顧一片 3 平方米的田地,而天台種植者則每星期花約 9 小時去打理那片 12 平方米的種植空間。若種植空間增至 15-20 平方米的話,那長者每星期便要付出 60-80 小時,而天台種植者則要用 11-15 小時。

香港人工時全球最長,即使擁有一塊 15-20 平方米的田地,有幾多人可以付出那麼長的時間在種植上。還有,如果種植空間不在自己社區或天台,便要花時間在交通上,付出的時間要再預多一點了。

另外,收成受天氣影響,亦按季節變動。秋冬季天氣好,收成有保障,夏季有豪雨颱風影響,產量很不穩定。加上全球氣候變化,天氣不似預期,故此不少種植者都會以漁翁撒網的方式多次種植多種作物,預備有部分失收,減少運氣的影響。既然有失收,面積便要預多一些了。

還有,即使每年生產到 146 公斤的蔬菜,不等於收成的分佈剛巧是每天 400 克,就算有雪櫃幫忙儲存保鮮,收成時間亦未必能完全配合食用需要。可能是嚴寒之後天氣回暖,很多蔬菜不收割就開花;可能是颱風來臨前,為減少損失收得幾多是幾多;諸如此類,讓收成集中在某些時段。故此,純粹 15-20 平方米的空間,亦未必可以全年無間供應蔬菜予種植者。

當然,當種植者的經驗豐富了之後,他們的生產力也會提升,可以更省時省力地完成工作。不過,負面影響因素太多,反覆推敲後,筆者還是覺得用永續栽培導師 Geoff Lawton 的說法──每人大約 50 平方米的田地,比較有把握。
   

圖片來源:YouTube 截圖
你睇咗未

有機.愛 Organic Love

香港農夫故事多。有機耕種講理念,有機農夫的故事更特別精彩!這是城大媒體與傳播系學生的功課,他們以光影記錄了一對年輕有機夫婦的點滴,讓大家可以更立體地認識本地有機種植社群。

他們是輝哥農莊的許輝和彭凱恩,許輝原本從事財務及科技業,許太是律師。兩位因為理念而分別改業從農,及建立綠色組織推動綠色運動。今次的短片沒有介紹太多許輝為了入行所做的準備(例如跑去台灣大農場學習規模生產及銷售,或經英國皇家園藝學會考取認可農務證書等),反而比較多提及彭凱恩的綠色理念和教育工作。

香港有愈來愈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青人加入農業及環保工作,可以反映過往經濟掛帥的發展模式已經不是香港人想走的唯一出路,希望政府可以更體察民情,做出更貼地的決策來。

筆者按:特別留意配樂!

 

圖片來源::Adam Rose
綠色天下

食鹽含膠全球化

2015 年年底,國內抽樣 15 款食鹽,全部均含有塑膠微粒。年多後的今天,根據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雜誌(Nature)最近發表的文獻顯示,原來問題已經全球化,研究員在 8 國 17 個品牌的食鹽內發現當中超過 9 成含微塑膠(microplastics)。

研究員找來澳洲、法國、伊朗、日本、馬來西亞、新西蘭、葡萄牙及南非等 8 17 個品牌的食鹽,當中除了一款法國食鹽之外,其餘都找到微塑膠。這些塑膠主要是粒狀,亦有絲狀及膜狀。成分主要是常用的塑膠如 PP、PE、PS(發泡膠)等。

根據報告,找到的塑膠數量,其實不多,由每公斤 1 粒至 10 粒不等(較之中國海鹽找到的 550 至 681 粒要少得多)。以全球平均食鹽消耗量估計,即使食用最污染的葡萄牙海鹽,每年最多都只食到 37 粒塑膠,研究員估計對人體健康不會構成影響。

不過,塑膠原本不應存在於食鹽內,若海洋污染問題持續惡化,日後,這些地區的食鹽可能亦會步中國的後塵,微塑膠越來越多。

微塑膠的表面可以不斷吸附水體中的殺蟲劑、阻燃劑等有毒物質,令它甚至比週遭水體的毒性大百萬倍。即使不經鹽田,也會沿食物鏈層層累積,最後回到我們的餐桌上。

源頭減少才是正道。美、英、意、法、加、韓、台等政府已陸續制訂或準備制訂法例,禁止生產及銷售含塑膠微粒的產品,禁售時間,大約都在 2018 至 2019 年之間開始。

但是,香港呢?未有影!

延伸閱讀:
〈韓台 2018 起禁塑膠微粒〉
〈洗面擦牙都污染海洋?〉
〈中國食鹽含塑膠微粒〉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有機生活小知識

端陽素粽子

踏入 5 月,走過街市已經聞到陣陣粽香,不看日曆也知道端午節快到了。平日老式粥店有粽賣,不過,一到端午節,生產商及供應商突然多了起來,酒店、西餅店、咖啡店、酒樓飯店,甚至街坊、街市都有供應,可選的款式,多到數不完。

先說鹼水粽。傳統是用滾水或水翁葉煲的水,放在用龍眼、荔枝之類柴枝燒成的灰上,濾出的黃色液體便是灰水。用灰水浸糯米一晚,再用來包粽,可不加餡,或加蘇木,或加入紅豆蓉、蓮蓉等餡料而成。現在粉嶺街市仍有灰水及灰水粽出售。

不過,為了方便(或兼節省成本),現在市售的鹼水粽大多使用食用鹼水、鹼劑等代替灰水,作用差不多,都是讓糯米內的澱粉遇鹼快速膨潤,糊化凝結,黏成一團,令粽子有黏彈口感,且更易消化。另外,鹼水有防腐作用,故此鹼水粽可以耐放一些。

以往,甜食的粽子主要都是鹼水粽,但近年多了不少選擇,材料像糖水料一般,如紅豆、綠豆、豆沙、麻蓉、桂花、班蘭葉、椰絲、黑糖、紫米、黑糯米等等。還有,就是顛覆大家對粽子認識的冰粽,它是繼冰皮月餅之後,另一個華人傳統食物的變奏,當中材料的變化,更像中西甜點的合璧。

至於鹹食的粽子就更海闊天空,餡料的更換及考究,你想像得到、想像不到的,都有。當中的素粽,名貴材料有姬松茸、牛肝菌、蟲草花,養生的有藜麥、紅棗,家鄉的有眉豆、花生。售價可以是上百元一隻!

不過,粽子熱量高,大家享受節慶美味時,最緊要適可而止。

另外,最近有新聞報道,有本地食品加工場添加已經禁用的硼酸來製作鹼水粽。反覆小劑量食用硼酸可引致慢性中毒,讓人出現厭食、乏力、皮炎等徵狀。故此,購買時最好找有信譽的生產商或供應商。

今年社企製作的粽子,都有素粽選擇,大家不妨多留意幫襯:
好好社企—端午節精選推介
社企「好.廚房」推出「好.粽子」延續傳統好滋味

延伸閱讀:
〈灰水是這樣煉成的〉(有片)
   

周兆祥的世界

香甜高營杯頌夏

夏天飲什麼營養最高價值?祥哥心目中這個該是首選了:自己剛研發出來的。這種非凡味道與健康補益的飲品是用 3 種食材合成,簡單易做,一啖難忘呢。……
圖片來源:綠野林 全文

特別推介

艾用無窮

由導師與大家分享艾草的不同用途,親自製作艾粿,品嚐客家著名的糕點;用新鮮艾葉拓印在環保小布袋上,創作獨特的艾葉圖案用品;運用陳艾製作驅蚊香塔;以及贈送艾草小盆栽,學習家居種植艾草的方法。……
  詳情

有機耕種活動導師訓練課程

認識有機農業理論,瞭解有機耕作實踐方法,學習傳遞有機農場活動相關知識,與人分享資訊的技巧。
  詳情
活動好介紹
艾用無窮
 
企業贊助活動 2017 
「葵」手同行
珍珠‧盛讌
齊享有機菜
金耆‧友伴行
分甘同味
非常慈善‧非常稻
 

課程好介紹
有機耕種體驗課程
有機耕種基礎課程
有機耕種活動導師訓練課程
 

職位空缺
農務幹事
助理農場幹事
農場技工
農夫
 

本地有機速遞
6.5 「香港綠色日」
  環保促進會  主辦
   
7.29
~  8.26
有機農業訓練課程 2017  
  香港浸會大學生物資源與農業研究所、香港有機資源中心 及 臺灣明道大學精緻農業系 合辦
   
 
 
綠田園基金是一個註冊非牟利慈善團體,於 1988 年由一群關心現代農業、關心人類環境的人士所組成。我們一直致力推廣有機耕種及綠色生活訊息,並發展適合本地情況的綠色教育活動。在粉嶺的鶴藪,建有全港第一個有機農場,在荃灣,亦建有全港第一個大型長者社區園圃。在這兩個場地裡,我們開展本地的有機及綠色生活教育工作,讓參加者藉著接觸泥土,體驗自然生活。現在香港有數個商營機構的名稱與我們雷同,如公眾對本會工作有疑問,歡迎與我們聯絡。

電郵 / Email Add:
info@producegreen.org.hk
電話 / Tel:2674 1190
傳真 / Fax:2674 8077
地址 / Address:新界粉嶺鶴藪村 18 號 / 18 Hok Tau Village, Fanling, N.T..
網頁/ Homepage: http://www.producegreen.org.hk
 
 
綠田園課程 有機農友計劃 企業贊助活動 支持我們的工作 香港有機生活指南 Like us on Facebook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