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有機耕種 有機的疑惑


有機的疑惑

 

隨著大眾對飲食健康日趨重視,市場上亦不斷湧現許多打著天然健康旗號的產品,有機便是其中信譽極佳的表表者。可是,在琳瑯滿目的產品面前,消費者往往會產生一堆問號:究竟付了較高昂的價格,是否購得名副其實的貨品?

作為關注健康的消費者,不惜付出更多的金錢購買有機產品,可惜卻常常徘徊於正假難分的疑竇之間,結果不是寧濫勿缺的姑且一試,便是寧缺勿濫地打退堂鼓。報稱有機,是否可信?是如假包換的優質產品,抑或是店員一知半解下的濫竽充數,又或是商人心存僥倖的魚目混珠?

充滿疑惑的有機市場

綜觀目前的市場,根據產品的有機狀態,大致可分為數類:

(1) 有第三者作有機認證的產品

主要是入口貨,產品包括各色加工食物及飲品。通常由產地完整包裝,包裝上常有「 Certified Organic 」(經認證的有機產品)、「 Certified by xxx 」(由 xxx 認證)及 / 或附有有關認證機構的標誌等資料,有些更可能有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 IFOAM )或美國農業部( USDA )的認可標誌。所謂第三者,是指獨立於生產者及消費者或買賣雙方的機構,經過第三者作認證的有機產品,對消費者而言,是信心的保證。

有些加工食品或個人護理用品,其中的某些成分可能用了有機原料,產品的成分表上,可能列明某成分是經某機構認證的。加工產品亦可根據有機材料的百分比標明是「 Organic Product 」(有機產品)、「 Made with Organic Ingredient 」(含有機成分)或其他字眼,這些字眼或相關規定,會因為不同的認證機構而有異。

另外,須留意認證機構是否認證有機產品的,因為現時世界上的認證或認可系統發展得十分蓬勃,有認可產品可供素食者食用的,有認證產品不含基因改造成分的,亦有認證產品中某類成分的生產及含量的,以上的認證都與有機認證不同,不能混為一談。有關香港常見的有機產品認證機構,可參考附件,消費者如有疑問,亦可向售賣者查詢或在網上搜尋,絕大多數有機認證機構都有網頁提供有關資訊。

 

美國的有機標籤
美國按國家的有機標準規定,有機產品的標籤類別有:

  • 100% 有機:完全以有機方法製成
  • 有機:成分中,最少 95% (除鹽和水以外,按重量計算)屬有機的加工產品
  • 含有機成分:含 70-95% 有機成分的產品可將此字眼展示於正面
  • 有機成分少於 70% 的產品只可在其成分表中列出有機材料

(2) 自行宣稱有機的產品

所有沒有經第三者作有機認證的,都屬這一類。包括目前所有本地生產的有機菜;部分由國內或國外入口,沒有預先包裝的有機菜;一些原來入口時有認證,但在香港拆開以零售包裝出售的有機產品;一些外國入口有預先包裝的產品,亦有機會屬這一類。

這些產品主要在包裝上、價錢牌上或其他標示上,表示是有機的,這項宣稱,可能是由生產者、入口商、批發商、零售商(如超市)或其他機構提供的。但隨了這些宣稱之外,並沒有獨立有機認證機構的標誌。

經菜統處批銷的本地有機菜,都是由漁護署有機耕作轉型計劃的本地農民所生產的,雖然他們用特別的標籤分辨這些產品,且有自己的監管系統,但菜統處仍不能算是獨立的第三者,因為菜統處處長亦是漁護署署長,而且兩個機構都有職員協助參與該計劃的農友。故目前經菜統處出售的有機菜,仍屬自行宣稱是有機的產品。

這類產品的有機狀態或有機完整性,不一定比有認證的差,只是我們無從得知。這些產品沒有認證,可能是因為該地區尚未有認證系統,如香港;又或者生者的規模太小,認證費用比例上變得昂貴,不值得做。消費者想了解這類產品的質素,最好就是多向店員、生產者或其他有關人士查詢,甚或有空時到訪本地的有機農場,以了解他們的運作、主持人的理念、機構的背景等等。

(3) 宣稱中含有與有機相關字眼的產品

在生產者或者經銷商提供的產品資料中,並無明確表示是有機,只是含有一些生產過程中,有使用或沒有使用某些物料的資料,例如:無化學肥料、無化學殺蟲劑、不含農藥、有機肥栽種、堆肥栽種……等等。由於有機產品並非單純是用或不用某類物料來生產,而是有一整套的操作標準,故此產品的生產過程用了或沒有用到某些物料,不一定就是有機。有關以上產品的真正生產過程,要向生產者查詢後才有分嘵。

另外,亦有些資料含有一些容易與「有機」混淆的字眼,例如:天然、野生、環保、綠色、無公害、無污染、健康、……等等。這些詞彙部分含有特定的意義,部分則屬宣傳字眼。

•  無公害︰

國內有無公害蔬菜的認證,以確保產品的生產過程合理地使用化學農藥及化學肥料,產品上的農藥殘餘沒有超過特定的標準。這些產品已比一般無任何認證的蔬菜有較多的保證,但卻不是有機。另外,亦有可能有部分產品宣稱是無公害蔬菜而未獲認證的。

•  綠色食品:

由隸屬於中國農業部的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發出的產品認證,分 A 及 AA 級兩類,前者可用低毒的化學農藥,即並非有機,而後者則十分接近有機。 A 級綠色食品的標籤是綠地白字白圖案, 10 位數字的產品編號中最後一個號碼為「 1 」。而 AA 級綠色食品的標籤是白地綠字綠圖案, 10 位數字的產品編號中最後一個號碼為「 2 」。

•  野生:

「野生」這個概念,亦包含在有機生產中,只要產品合乎一定的標準,經認證後,亦可標籤為有機產品出售。但純粹「野生」產品,並不等同有機,它的實質含意,仍需向零售商或生產者查詢。

•  天然、環保、無污染、健康:

均無特定清晰一致的標準,可能跟有機毫無關係,它們的實質含意,惟有向經銷商或生產者查詢。

(4) 其他疑似個案

。 品牌為「有機」的蘋果。

。 訂購宣傳品上著明是有機茶,還有文字介紹有機原理,但產品包裝上完全無提及產品是否有機。

。 價錢牌上標明是有機橙,但網袋內的橙貼某著名橙品牌的標貼。

。 超市的價錢牌上標明是有機青瓜,但與其他沒有標明是有機的青瓜放在一起,而且兩者價錢一樣。

我們無意明示或暗示這些產品的質素或有機完整性更高或更低,只是很多時候根本無從得知。在廣泛推行有機認證之前,我們只可以多發問,以獲得更多產品的資料。另外,順便向讀者澄清,綠田園基金到目前及在可預見的將來,都無在農場以外的菜檔售賣「綠田園有機菜」,沒有生產豆漿或者薄餅,亦沒有在粉嶺以外地方設立分場。

混淆不清的結果

對消費者而言,以有機的價錢購買非有機產品,固然等同物非所值地白費金錢,也對真正有機生產者及供應者不公平;更值得關注的是,我們以對待有機食物的安心態度去處理非有機產品,會否反而誤了健康?試想,滿以為略加清洗便可開懷大嚼的有機菜,原來只是沾滿農藥而需徹底浸洗的農藥菜,後果可想而知。另外,市場上出現似是而非的有機產品,令消費者難以分辨何者才是真正有機, 終致無法對產品完全信任。

消費者的選擇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的有機認證制度尚在擬訂階段,預計會在 2005 年實施。那麼,現在我們除了購買已獲國際機構認證的有機產品之外,是否陷於無助的困局?

事實上,作出最適當選擇的直接方法便是增加對市面上有機產品的認識──參觀本地有機農場以了解其作業方式是有效途徑之一;另外, 我們也可向供銷者多加查詢,或多或少也可透過消費者的力量,對市場構成一點壓力,使非有機產品無所遁形,不容易混雜於有機市場之中。

 

  返回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