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種故事

【香港有種情】短片系列

育種人謝天佑

謝天佑博士是香港少數的育種專家之一,自2000年開展育種工作,研發新的蔬菜品種。多年來,謝博士亦對推動地方種的保育不遺餘力。 一起來看看謝天佑博士的故事,了解更多育種工作和地方種的重要性。

大龍實驗農場

芥蘭留種為什麼要在網室內進行?薑和芋頭的繁殖又要注意什麼? 大龍實驗農場透過舉辦工作坊與農夫分享種子,並提供種植及留種技術支援。一起走進這個佔地16公頃的農場,參觀他們的示範田、種子房,了解一下種子及繁殖體的留種技術。

苦墨菜

近半世紀,梁雅達醫生(Dr. Arthur van Langenberg)在石屎森林中間開闢了一片小菜園,種過的蔬菜數以百計。當中有一種菜——苦墨菜,四十多年一直是菜園的常駐作物,這種一年四季可種、味帶甘苦的蔬菜,連繫了由鄰里到植物學家的多段情緣。

枸杞、馬屎莧

枸杞有多少種食法?馬屎莧與什麼最夾? 讓文哥長期留種的枸杞和馬屎莧,帶我們走進香港主要蔬菜生產區之一的蕉徑,由經驗農夫告訴你為什麼要吃本地菜。

鶴藪白

鶴藪白菜是粉嶺鶴藪村一位鄧姓村民選育自留的白菜,是真正香港人自己育成的品種。 它見證著農夫的智慧,一起來聽聽它的故事,讓這種美好的蔬菜繼續承傳下去。

香港米

一碗飯有多少粒米?由一粒米到一碗飯,水稻田讓香港人親身體驗到一碗飯是怎樣來的,也讓香港米不再是只供緬懷的美麗傳說。 大埔林村的水稻田為我們呈現久違了的一片農業風光。在林村龍丫排開展十年種稻計劃的「大地予我」文化及教育項目,工作重點之一是復育香港傳統稻米品種。

荷塘芥蘭

「很甜!很爽!很鬆化!」 未吃過荷塘芥蘭的人,很難想像「鬆化」一詞會用來形容蔬菜。 蔬菜除了受生長環境、栽種方式等影響,也隨食用者的習慣而悄悄改變著。我們還有機會吃到正宗的荷塘芥蘭嗎?

中大種子庫

種子是有生命的,雖然處於休眠狀態,它也在呼吸。若儲存不當,它的生命力就會天天流失。如果你有自留種願意分享,讓更多人一起替它延續生命,可以考慮把它交給這個屬於香港本地的種子庫。

青皮冬瓜

一個作物的延續,除了靠農夫年復年的留種,還必須具備巿場價值,才能保持品種的生存活力。 老農田有機農場主人葉子盛近年結合培訓、生產、銷售等各環節推出的「冬瓜一萬斤」,為一個品種的延續摸索出一條積極的路。

淺談香港種子業

有百年歷史的香港種子行業是怎樣發展而來的?香港有什麼獨特的地方種?鶴藪白在鶴藪村村民棄耕後失傳卻沒有消失,種子業界扮演了什麼角色?如何繼續保存地方種?


綠田園基金2021©版權所有

  • 資助:漁農自然護理署資助
  • 主辦:綠田園基金
  • 協辦: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部

在此網頁內表達的任何意見、研究成果、結論或建議,並不一定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觀點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