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期焦點
走進學校園圃
校園既是學生學習的園地,也可以是大自然各種生物生長的樂園。香港不少中小學在校園內設立園圃,讓學生接觸耕種。筆者走訪了其中 4 個,看到學校在自發開設的園圃中找到常規課程未能提供給學生的重要裨益。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綠田園
午後不久,本來靜靜地只有小蝌蚪在游動的水稻田,突然喧鬧起來。一群小學三年班的學生,整齊地排隊來到田邊,不過,當他們脫掉鞋襪踏進水田,就都一個個東歪西倒地尖叫著,歡笑著,因為敏感的腳趾丫被軟軟的泥漿逗樂了。小孩子的觸感被驚動,情緒跟著也被牽動。
這是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超過二萬平方呎的園圃。原本這裡是這所新建小學校舍周邊的爛地,早於 2003 年,校方有感與其任其荒廢,垃圾堆積,不如發展為延續大埔鄉郊傳統和自然風貌、讓社區共同並共享收成的園圃。計劃得到區議會和社區組織等的支持,成功獲地政署以象徵性的 $1 租金租出, 03 年 11 月正式運作,命名為「綠田園」。
現時,耕種經驗豐富的農夫林叔,負責指導農耕技術及農場日常維護,農地按使用性質大致可分為:由學生分班管理的「班田」、與區內長者及幼兒組織合作的「長幼農耕」、與區內其他社區組織合作的「香草園」,以及讓學生家長參與的「親子農耕」等區域。
採訪當日,正好碰到一名小男生前來當值,原來他就是由各班學生志願參與的「田園特工」之一。全校學生每個學期都有一節農耕課,學習植物及耕種知識,特別有興趣的學生,就可以成為田園特工和課間小農夫,在課餘時間來替農作物進行除草、鬆土和淋水等照料工作,學習更多相關知識。到收成期,則全體學生皆有機會享受收穫的喜悅。
現時,農田上放眼所見種滿粟米──這所學校學生最愛的農作物,由學生設計的「粟米寶寶」更獲選為學校的吉祥物。「粟米長高後,整塊田就似是迷宮,穿梭其中是對學生來說是最震撼、最入心的體驗。」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現任校長徐俊祥說。不過,今年農圃內出現了一個新景象──水稻田。這與學校希望「收割」的教學成果有關。
「學生有機會透過踩田、插秧等過程,赤腳直接接觸土地。若想學生能親身經歷農夫生涯的片段,非種水稻這活動莫屬了。現時學校教育普遍的問題是考試導向,最缺乏的是這種實體課程,我們希望學生能從經驗中學習。」徐校長說。學校憑著地利,已將農田利用為視藝、中文等科目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其中擷取創作及學習靈感。但其中最特別的是藝文課。
這個首次舉行的水稻種植項目,就是屬於三年級藝文課的課程內容,三年級全級學生都參與了播種、培苗、踩田和插秧等程序。藝文科是該校在去年 9 月推出的校本課程,每年級有不同的學習主題:一年級遊藝文化,二年級節日節氣,三年級水稻種植,四年級墟巿文化,五年級戲劇(大埔歷史),六年級藝術創作(回顧學校生活),提供學生綜合體驗和創意表達的機會。
站在耕種活動的角度看,這個課程框架,讓種植回到歷史文化及真實生活的脈絡中,學生完成整個課程段,應對為何要認識種植、支持農業有更深層的體會吧。
負責種植計劃的楊老師(戴草帽者),本身有種水稻的經驗,她示範後,學生便輪流在老師的協助下嘗試落田插秧的滋味。
蔣詩穎、梁絡怡和江凱彥 3 個小朋友坦誠地分享了參與水稻種植時,由驚、辛苦等負面感受,到勇於嘗試的進步過程。
學校將園圃旁邊的一間課室闢為田園教室,裡面貼滿了學生以詩、畫、身體律動等回應園圃的作品。
三校合辦:環境教育與有機種植園
在大埔那打素醫院旁的「環境教育與有機種植園」,是大埔區另一個大型的校園農圃。探訪當天,中華聖潔會靈風中學也有課外活動班在進行水稻種植。園圃農夫馮師傅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講到插秧手勢技巧,一番解說之後,輪到學生動手。由於田畦狹窄,學生不用落田,但卻似乎顯得更不知所措。有的只用拇指和食指拈著秧苗的葉莖,不知如何施力;有的輕輕往水裡一放,還未接觸到泥土便急忙縮手;有的就只是站在兩旁拍照。雖然出席的人不少,但結果一列田畦的秧苗只由數個特別感興趣的學生和老師主力完成。
「要學生習慣接觸泥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還需投放更多時間。」參與了種植園的籌建過程的通識科老師彭靖權在旁觀察著。種植園佔地 3,000 呎,3 年前由一個鋪了瀝青的露天停車場改建,中央是生態魚池,四周圍繞著 3 所合辦學校──大埔循道衛理小學、中華聖潔會靈風中學和香港耀能協會賽馬會田綺玲學校的班田。
種植園歷經兩次申請程序,由 3 間學校校長、家教會、區議會及教育局課程發展處等多方努力,去信地政署,終以推動環境教育和有機耕種為重點,獲批租約,以 $1 象徵性租金租出,在首次 3 年的租約期滿後,再以季度續租。計劃亦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撥出 100 多萬元資助園圃的基礎建設。
種植園對 3 間學校來說扮演眾多角色,靈風中學生物科老師李柏燊表示,除了提供種植體驗,它也是生命教育和輔導治療的場所、科學實驗的對象和實踐環保的地方,中一的通識教育科和科學科更特別加入「可持續社區農業課程」,探討農業發展、食物安全、農業政策,以及廚餘和堆肥等相關知識。
當初大力推動設立種植園的大埔循道衛理小學,退休老師許為洋主任表示,該校將種植園的體驗連結到大部分課程上,尤其著重傳遞土地的重要性,教導小朋友重視農夫,重視耕種。他亦重視種植園在周遭環境的生態角色,在退休後仍經常回園修建中藥園,計劃種植能吸引蝴蝶的品種。他的工作更引起每天經過園圃的一名那打素醫院中醫師的注意,表示願意提供協助呢。
種植園投入種植兩年多,除主辦的 3 所學校,亦開放予區內外其他學校和社區組織前來參觀體驗。老師們都表示,期望有更多人力物力資源,讓更多活動能在園內進行。
種植園農夫馮師傅為同學和老師講解插秧技巧。「面對沒有毫無接觸泥土經驗的學生,只能盡量示範講解,慢慢培養興趣,不能強迫參與。」
種植園由 3 間學校合辦,比較起來,小學生較中學生對種植及泥土呈現更高的接受程度。親近泥土的教育真的要從小做起。
種植園也嘗試水耕技術,讓學生觀察不同的生長形態。
明愛樂進學校:廚餘天台種植
走進明愛樂進學校,與學校護士鄧姑娘和校長的辦公室,只一條窄走廊之隔的牆邊,擺放了 6 個約 1 平方米的廚餘堆肥箱。這個選址安排,一來是因為那裡是甚少人到的校園邊陲地帶,二來若堆肥箱傳出令人討厭的惡臭,她和校長將能第一時間聞到,即時處理。
2011 年有一天,時任校長前來找她,問她有沒有興趣和信心在學校搞廚餘堆肥及天台種植,就這樣,她一邊報讀相關課程,一邊在學校開始實踐。前不久,她以永續學苑第二屆永續栽培設計課程畢業生身份,分享天台種植經驗。在展示以廚餘種出來的農作物圖片時,台下傳來一陣陣嘩嘩聲,大家都難以相信,她開始這些嘗試之前,一點種植經驗都沒有。
與學校建築物天台使用普遍遇到的問題一樣,由於這裡的天台圍欄高度不符合要求,學生不准進入天台範圍,所以鄧姑娘的天台種植計劃對學生來說,唯一可參與的,就是將自己食剩的食物,親手倒進堆肥箱。在計劃開始之初,她先以近半年製作第一批堆肥,然後在熟成的堆肥播下第一批種子。她憶述,當時學校的廚餘問題嚴重,每兩星期全校師生食剩的食物就能放滿一個大型藍色堆肥桶。她將這些廚餘加上校園裡的落葉,混合為有利廚餘降解的碳氮比。
3 年來,鄧姑娘靠廚餘堆肥的累積,來增加種植箱,從沒花錢買過泥土。雖然學生不能參與種植,但校內屬中度弱智的學生卻可以透過簡單的烹飪,一起分享收成的樂趣,並更努力地減少廚餘。現時,在學校廚房和全校師生的配合下,每天可以用作堆肥的廚餘,除了大量果皮,可謂所剩無幾了。鄧姑娘現時甚至要到校園外尋找落葉枯枝,難怪她自豪地說,樂進學校是廚餘和落葉零排放的校園。
到時,學生可以參與耕作,產量就能進一步提高。其實,早一兩年,鄧姑娘已計過數,若全部天台都開放來耕種,以每一種植箱出菜 1.5 斤、每年 6 至 8 造收成來計算,可供應全校 4 成用菜量,這可是校園種植一個不小的壯舉呀!
校長和護士室外的堆肥箱,一點臭味也沒有。
天台種植箱全用堆肥種植,能生產出健康有機的蔬菜。
學生親手烹調天台收割下來的新鮮蔬菜,連帶對吃菜的態度亦大大改變。
嘉諾撒聖心學校:都巿綠洲
一兩年前,嘉諾撒聖心學校的師生到過鶴藪綠田園基金的有機農場,進行以生命教育為主題的參觀活動,不獨獲得愉快的經驗,亦播下校園種植的種子。當去年校長收到「Amway 18 區校園有機小農夫」接受報名的宣傳單張,立刻便決定申請。
嘉諾撒聖心學校位於空間資源緊絀的中西區,負責這項種植活動的老師李太表示,有機小農夫計劃挑選他們,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認同他們在擠迫的巿區進行種植的努力。現時,學校的小小園圃位於臨街的一個小小陽台上,外面就是堅道上大廈林立的都巿景色。但這恰恰更為突顯園圃的都巿綠洲角色。
「Amway 18 區校園有機小農夫」由香港有機資源中心與香港浸會大學合辦,每年挑選約 10 至 12 間小學,贊助學校在校園設立一個大約 40 平方米的園圃,並提供種植箱、泥土、用具,以及有機種植講座和工作坊。
嘉諾撒聖心學校在去年開展有機小農夫計劃之後,同時再加入綠田園基金的「校園及長者有機耕種計劃」,邀請導師來校開辦更深入的種植課程,學生以課外活動形式報名參與,反應十分踴躍。短短數月間,學校師生都已親身體驗過收成的喜悅,農作物還能在家長日作義賣籌款。
「種植計劃為我們在石屎森林中提供了綠色空間;而種子發芽成長,反映出生命的價值,讓學生對生命留下更深刻的理解;種植及收成,亦帶來難得的體驗。」李太說,園圃不大,但卻能凝聚老師、學生和校工的熱情,長遠校方更希望將種植與聖經、英文等科目的教學內容結合。
嘉諾撒聖心學校的園圃雖小,卻是石屎森林中的一片綠洲。
學生參與收割的開心時刻。(圖片由嘉諾撒聖心學校提供)
學生在每周一次的種植活動,努力為植物淋水。(圖片由嘉諾撒聖心學校提供)
校園種植的好處:英國研究
在英國,校園種植日漸成風,對於它的益處亦有很多研究,其中推廣優質食物和耕種方式的 Sustain,近年積極推動孩童食物運動,它發表的《Every School A Food-Growing School》,列出校園種植的 5 大好處:
.教導孩子營運協作能力(Teaching children enterprise skills),
例如透過製訂農產品銷售或捐贈計劃而培養出營運能力。
.建立社區及發展公民意識(Building communities and developing citizenship),
例如聯繫不同階層或慈善機構 。
.幫助孩童建立健康生活習慣(Helping children to lead healthier lives),
鼓勵戶外活動及進食蔬果作物 。
.減低環境破壞(Reducing our environmental impact),
進食在地當造食物,促進生物多樣性及減少浪費 。
.提高教學水準(Raising educational standards),
提供多元學習方式
。
日漸普及的校園種植計劃
校園種植好處多,愈來愈多校園增設園圃,但都屬學校自發行為。教育局回覆查詢時,沒有正面回應是否支持相關活動,只強調局方一直致力推動環境教育,當中已包括環境保育和愛護植物等課題。
以下羅列數個推廣校園種植活動的計劃:
.2000 年開始康文署推出「綠化校園資助計劃」,計劃主要資助以種植樹木來綠化校園,雖鼓勵學校在校園多種植花木,向學生推廣綠化意識及培養他們對種植的興趣,似乎並沒有要求學生必須參與其中。
.2002 年,綠田園基金在環境保護委員會及環境自然保育基金贊助下,設立了香港首個有機網絡「香港有機學校及社區網絡」,是最早在校園推動的有機耕種活動之一,有過百學校及團體參與。
.2009年,香港浸會大學嘉漢林業珠三角環境應用研究中心與沙田區議會合辨校園天台綠化計劃「家校齊創綠色生活- 校園天台綠化計劃」。
.綠色力量亦推出「校園天台綠化計劃」,第一階段與 3 所學校合作。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與香港浸會大學合辦「Amway 18 區校園有機小農夫」 ,2011 年開始推出為期 5 年的計劃,資助各區小學開設有機園圃。
|
|
|
圖片來源:YouTube截圖 |
你睇咗未
校園食在有機
去年 9 月,台灣新北巿等地方政府在區內的中小學,全面推動每周吃一餐有機菜,這措施不獨學生吃得健康,亦全面帶動了台灣有機農業的發展。
新北巿前年已開始在超過 100 間自設廚房的中小學推行每周一餐有機菜,在台灣公視 4 月 21 日播出的最新一集《我們的島 754 集》第三部分(39:50)「校園食在有機」中,看到措施實行一年多後,不獨學生吃得健康滋味,大讚甜脆好吃,有機農業也得到立竿見影的推動。
這計劃由新北巿政府與有機農戶簽訂供菜合約,由菜農直接送菜至工場作中央洗切,再分配到各學校。雖然現時參與的有 80 多戶,但可供應的有機菜只達到學生蔬菜總需求量的 28%。巿政府同時向全台的有機農戶發出邀請,希望更多農戶加入供應鏈。
這項由政府推動、來自學校的龐大需求,為有機菜農舖設了穩定的前景,參與農戶能作計劃性生產。有機農夫蘇興李說,這計劃提供了一個十分有保障的行銷管道,全面帶動了全台灣有機農業農友的信心,只要農戶掌控好生產,就能長久做下去。
除了新北巿,宜蘭縣亦在幼稚園及中小學的膳食加入在地有機菜,由於供應有限,現時只能做到每兩周一餐。當地的有機農夫陳帥之說,以前由於銷售壓力大,葉菜不敢生產太多,現在有縣政府的支持,他大膽投資過百萬新台幣興建溫室。縣內亦有更多農夫投入蔬菜生產,開始形成一個產業鏈。
這個提高學生膳食質素的校園有機菜計劃,已在生產、消費及生態締造出三贏局面。
|
|
|
|
圖片來源:Startingdot.com 網站 |
綠色天下
BIO互聯網有機新國度
從 5 月 9 日起,任何支持推廣有機生活的個人及機構,可陸續在 www.dot-bio.net 以 .bio 註冊他們的網址,讓互聯網使用者更易識別與「bio」有關的資訊。
自2011年6月
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 ICANN)宣布將當時只有「.com」、「.net」、「.org」等 22 個的
互聯網通用頂級域名( gTLD)開放之後,各種以內容分類的 gTLD 紛紛籌備推出。互聯網註冊及管理公司 Starting Dot 推出的 .BIO,由
國際有機農業聯盟( IFOAM)支持及贊助,獲 ICANN 接納並在本月開始分階段向三種機構/人士推出。
第一階段:5 月 9 日
持商業登記者
第二階段:6 月 9 日
願意支付較高費用獲取心儀域名者
第三階段:7 月 15 日
公眾人士,先到先得
「Bio」在 50 多個國家使用的 10 多種語言(包括德語和法語等)中,與「organic」的一樣,用以指涉有機產品。Bio 亦是眾多生命或生物有關詞語的字首,如 biology (生物學)、biodiversity(生物多樣性)、biotechnology(生物工程學)、bioenergy(生物能源)等。Bio 還是 biography(傳記)的字首,根據 .bio 域名登記網站 www.dot-bio.net,除與有機、生物、生命等有關的網站,個人履歷或粉絲網站亦屬 bio 相關內容。
Starting Dot 訂立的
申請資格,表明會尊重美國國內及國際上的有機標準,而
IFOAM 的有機農業原則會用作界定申請資格的主要架構。在這原則下,例如 gmo.bio 這字眼的域名便肯定不能使用。但要是一間研發基改技術的生物實驗室,或一個公開鼓吹基改的人的履歷,又能否登記 .bio 呢?
無疑 .bio 的出現,能將整個有機界別更集中地呈現,有利推廣有機理念及支持相關產業,但如何避免出現模糊地帶,是當初討論是否推出 .bio 時,很多人已表示擔憂的問題;而 Starting Dot 需要付出很多人力物力作資格審訂,令登記費用較普通 .com 為高,亦引來一些異議聲音,認為這會令付不起費用的人卻步,造成不公。相信域名登記正式開始後,更多問題與討論會陸續浮面。
|
|
|
|
圖片來源:Food.Asia 網站 |
有機生活小知識
與 Jamie Oliver 共築彩虹
由英國名廚 Jamie Oliver 發起的「為食起革命日」(Food Revolution Day),今年定於 5 月 16 日。大人小孩一起來跟 Jamie 學做彩虹沙律卷,完成刷新健力士世界紀錄的創舉吧。
Jamie Oliver 發起食物革命(Food Revolution)(請參考
第 129 期電子通訊、
官方網站和
香港網站),致力讓新一代孩童透過了解食物、學習烹飪,以及認識食物的影響,重新建立健康的生活。
在今年的「為食起革命日」,他將號召全球參與者,透過網上視頻一起製作一道健康菜式──彩虹沙律卷,期望能成為最多人同時參與的烹飪班,將健康飲食的訊息傳揚開去。
Jamie 一早已為你準備好中英對照的
彩虹沙律卷食譜,你只要發電郵到 info@go.asia 就可以參與。你若是導師,進入這裡登記,一個完整的烹飪課堂指引就會寄到你的電子郵箱。
香港的參加者,記住在 5 月 16 日當天備好食材,準時在晚上 9 時(14:00 BST)收看直播,一起參與這項刷新世界紀錄的盛事。
其他本地「為食起革命日 2014」活動,請參考
這裡。
|
|
|
|
|
園圃物語
再談堆肥
我曾嘗試採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在家中後園進行堆肥。……由於堆肥體積小,發酵過程產生的熱量不足,效果欠佳。況且,就算是小量的成功堆肥,對我的耕地來説,也只是杯水車薪而已!
|
圖片來源:馬憲恩 |
全文(pdf, 1.2MB) |
|
|
周兆祥的世界
什麼叫做「素食」?
談到茹素,其實這是個相當有彈性的概念,古今中外許多人的理解都不一樣,例如:有些西方人說「吃素」,其實就是指不吃豬牛羊肉和家禽等,但仍然吃海鮮;不少佛教徒吃的「齋菜」含有蠔、淡菜等海產,也吃未受精的蛋,但不吃蔥蒜等……
|
圖片來源:周兆祥的世界 |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