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焦點

積沙成塔 群眾募款助農業

日漸多人認識的群眾募資(crowdfunding),不獨令一個創意想法能夠成為產品,甚至能在曼哈頓商業區蓋酒店,還對極需要資金的可持續發展事業,包括農業和環保事業,幫上一大把。

Crowdfunding 不是新意念,但網絡世界將這種群眾集資方式的優點,發揮得淋漓盡致。過去十年來,代表著資本民主化的群眾募資,借助互聯網集結全球無數人的力量,更有越燒越旺之勢,以 2012 年全年計,全球 450 個群眾集資平台上,有超過 100 萬個計劃正在募集資金,而2013 年的總集資額估計更超過 50 億美元。

去年 12 月,連 IT 巨頭 Google 也與美國群眾募資平台 Kiva 合作。本身亦屬非牟利公司的 Kiva2004 年成立,以小額借貸方式,由網民借出資金(可少至 25 美元)予求助人,當受助人渡過困境後,再將金錢還予借出者。

例如一位 36 歲的烏干達農夫 Abel,想借貸 825 美元來購買肥料以增加他香蕉咖啡園的產出。他通過當地一個綠色貸款計劃,在 Kiva 網頁內刊登個人資料、還款計劃等詳情,讓有興趣的網民,伸出援手。

至今 Kiva 已借出超過 53 億美元的款項,還款率高達 99%,超過 100 萬人按掣以自己微薄之力改善別人的處境。

這次與 Google 合作推出的全新集資計劃 Kiva Labs,給予非牟利機構和社企更大支持,以更具彈性的貸款條件來改善農民生活及進行環保綠色工作。Kiva 過去已給 13 萬多個農業相關項目和 4,600 多個綠色環保項目提供貸款,新計劃獲 Google 注資 300 萬元,目標是再集資多 2,500 萬,令 10 萬個借貸人受惠。

生活在富庶地區的我們,也許很難想像,這些貸款令有需要的人買一頭乳牛,或購置一個太陽能供電系統,解決的不獨是溫飽問題,還帶來居住安全、教育及婦女權益等多方面好處。

去年中,有另一個新成立的群眾募資平台 The Planet Fund,開宗明義以環保及社群發展等為主要支持對象,目前正募捐的項目,有保護森林、防沙漠化、開辦永續栽培農業學校等。

在香港,常感綠色環保資源缺乏的有心人,或者可以考慮以這種方式募款,將一項活動是否值得支持的決定權交予公眾,將掌握一個社會發展方向的主導權還給民間。



  你睇咗未
 
《山步行》發掘香港郊野之美

now TV 新製作的《山步.行》,由活力充沛的年輕攝製隊員背著沉重的器材通山跑,帶你看看香港郊野讓人嘩嘩叫的景色。看罷,香港的郊野是美是醜,值得你給一個手指公,還是腳趾尾,你當有自己的看法。

《山步‧行》2 10 日啟播,每周一集,逢星期一播出,探索香港郊野的各種面貌──大東山上觀銀河、大潭水塘看水壩、馬鞍山上探鐵礦,還有更多一般人說不出名字的地方。在這輯節目上載 YouTube 的序章中,我們可以一次過看到眾多地點的精華美景片段。

節目主持人拿著這些勝景的片段,在鬧巿街頭走訪普通巿民,無一相信它們就在香港。的確,如果你不親身走到郊野公園看看,就很難走得出香港只是一個石屎森林組成的金融大都會的固定刻板印象。但只要上一次山,你便一定能驚訝地發現,郊野表面看來那麼寂靜,一旦走了進去,卻會發現那裡是那麼的熱鬧!

節目邀請到很多行山達人任嘉賓,Will Cho 是其中一個。也是攝影發燒友的 Will,早前一張獨坐銀河下的照片,在網絡上成為熱話。他最近因反駁大嶼山發展委員會成員林奮強的「醜小鴨論」而上載的 time lapse 短片《Our Lantau, Our Land》,呈現出大嶼山無與倫比的美態,其中一幕是一棵孤樹篤定地站著,面對宇宙的物轉星移。短短一周,短片已累積了三萬多點擊率。

只有認識更多,我們才會知道香港其實擁有很多大自然美景,以及生長其中的各種珍貴的動植物,絕對不容有失。而這個節目就是很好的開始,下一步就是穿上運動鞋,跟著前人的足迹上山去!



圖片來源: now 101 台《山步.行:序章》Part 1


  綠色天下
 
農墟與農夫

在英國日漸蓬勃的農墟(Farmers’ Market,香港稱農墟,台灣稱農夫巿集),為小農提供了一個最佳的轉型契機,由工業型、重肥料、重農藥的單一耕作,轉換為家庭式、幾乎不用農藥和低碳的多樣化耕作,最重要的是,土地和人都更健康了,讓人再次思考以消費帶動生產的重要性。

台灣作者陳映蓉在《當小農遇見農夫巿集──英國的成功案例》,總結了位於倫敦東北埃塞克斯郡(Essex)一農戶參與了農墟十年的變化。該農戶一直以工業式生產,再將菜交給菜商運往倫敦大型巿集出售,但漸漸此模式帶來收益追不上包裝、交通、攤位租金、人手等成本的上漲幅度,令這農戶轉投在地的農墟。而農墟不一樣的顧客要求,帶領著農戶的轉型,最後除了農夫,連土地也一併受益。

2003 年至今的 10 年,由於農墟的顧客追求產品多樣化,於是他們的農作物種類亦由之前工業式生產的全年平均 5 種,增加至為現時的 50 多種。大型農墟的蔬果講求賣相且大小劃一,而樣子自然兼有蟲咬痕跡的蔬菜在農墟卻更受歡迎,所以農場雖不是採有機種植模式,但農藥幾乎可以完全不落了。由於運輸距離縮短 83%,食物里程亦大大減低,花在包裝上成本當然一併降低。

在筆者居住的大埔區,每朝在街市附近仍聚集有不少農家地攤(有更多只是站著兜售),他們的產品各式各樣,有時是大蕉一梳,豆角兩紮,野草數卷,與超巿或大型菜檔的貨色相比,它們樣子古怪、大小不一、割口參差,甚至看起來有點發育不良,也時還有一兩種不常見的品種,但總是很受歡迎,有時作物還未擺出地攤,就被圍觀的街坊搶購了大半。

這帶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就是為什麼無論在英國還是香港,顧客在不同性質的銷售地點購買蔬果,會有不同的挑選準則?在超巿,人們會在沒有蟲洞的蔬菜中尋找絕對沒有蟲洞的那一紮,這選擇結果直接使得超巿因賣相而淘汰大量「不合格」的蔬果,亦使供應超巿的菜農必須使用大量農藥去營造健康美好的外衣。但在農夫的攤檔前,顧客又對那些樣子三尖八角的蔬果,就算講不上趨之若鶩,也絕不介意。我想,直接與農夫面對面所獲得對食物安全的信心是很重要的因素。

也許,現在是時候開始放棄自己的雙重標準,以同一準則要求我們的食物供應者,改變是會發生的。


左圖:香港農墟的一角


  有機生活小知識
 
第一聲春雷

過兩天就是驚蟄,香港最著名的應節習俗相信是打小人。不過,除了到灣仔鵝頸橋看人家低頭拍打地上的小東西,你可曾留意,香港每年打響的第一記春雷,是發生在哪一天?

春雷響起,搖撼大地,驚醒地下冬眠的昆蟲,這個關於驚蟄的最常見說法,形象化地描繪了春天來臨,萬物甦醒,重見生機的景象。根據台灣的《樂活國民曆》,傳統曆法認為首次春雷在何時響起,將預示接著下來一年的降雨情況,若響在驚蟄前,則全年雨水充足,萬物得到潤澤,作物豐收;在驚蟄後響起,則降雨量可能未必理想了。

傳統農曆是以黃河流域的氣候作基準,所以《樂活國民曆》將二十四氣節配合台灣的緯度稍作延後或提前,並將節氣配合今人的生活方式重新詮釋。他們發現台灣每年的第一聲響雷,多數在驚蟄後發生。香港又在台灣之南,究竟香港的第一響春雷,多數在什麼時候響起?

筆者循香港天台文網站的氣候資料服務,翻查香港五年內的每月閃電次數紀錄(可至1947年)和全年降雨量。數字顯示,果然遲閃電的年份(20112012),降雨量亦較少,不過在驚蟄(每年 35 日至 37 日之間)後才打第一次雷的 2013 年,雨量卻是近 5 年之冠。

首次閃電
全年總降雨量(毫米)
2013.03.13
2,847
2012.04.05
1,925
2011.04.17
1,477
2010.02.07
2,372
2009.03.05
2,182


故此,傳統曆法在香港的應用,可能還要請專家幫忙,多作調整。剛過去的 1 月,是天文台有紀錄以來其中一個第二低降雨量的 1 月,為 2014 年開了一個乾燥的頭。在心急地期待今年第一響春雷之際,筆者和家人為做好防治春雷驚醒的蟲蟻而張羅,為安全家居作好準備。

註:響雷是閃電引起的巨響,閃電產生的高能量使空氣急速膨脹而形成聲波。雷聲大小視乎閃電發生位置與地面的距離,愈近聲響愈大。以上天文台的記錄是首次閃電的日期,我們卻不能從中了解其雷聲的大小。而驚蟄的「萬物出乎震」,指的是響雷的聲波,是冬天過後聽到的第一聲巨響;加上一般氣候都以30年的平均值為參考基準,故以上數字只作為一種趣味性的解讀,有興趣深入研究的人士,可運用香港天文台網站的「氣候資料服務」,了解更多。

圖片來源: Wikipedia,作者: Mathias Krumbholz


  園圃物語
 
生活文化的改變

為了控制禽流感風險,今年的農曆新年期間沒有活雞供應,政府提議市民考慮改變飲食文化,改吃冰鮮雞。

全文……(pdf, 270KB)

圖片來源:馬憲恩
  活動好介紹

復活尋根趣

尋找復活蛋遊戲大家都可能見過,但可曾想過這個遊戲在田間進行?今年復活節,我們舉辦一個別開生面的尋「蛋」活動,讓大家一齊來認識不同蘊含秋冬大地能量的「蛋」── 根類作物,他們色彩鮮豔,絕不比復活蛋遜色。參加者還可嘗試一些非傳統根類蔬菜的烹調方法,多元化的食用形式,可提高一家大小多吃這些有益健康蔬菜的興趣。

詳情……


 
 
津津樂稻 2014 ──早造插秧
 
親身體驗赤腳陷泥濘,彎身插秧苗的農趣,認識傳統稻米農具的用途和種稻方法,並學習以有機稻米及芝麻製作香氣撲鼻的有機芝麻糊,延續承傳米食文化。

詳情……


 
洛神甜蜜傳社群 ── 慈善贊助活動
 
讓企業的義工團隊,在有機農場內種植洛神花,並於年底收成後即場製作果醬。藉農作為員工提供聯誼、溝通和發揮團隊合作精神的機會,並讓企業義工共享有機田園產作的樂趣與成果。更可安排將果醬送贈社福機構以作慈善用途。

詳情……


 
「非常慈善‧非常稻」 ── 慈善贊助活動
 
讓機構員工走出辦公室,在田間努力合作,種出自己的米,藉農活提供聯誼、溝通和發揮團隊合作精神的機會。更可安排將收成送贈社福機構以作慈善用途。

詳情……


 
齊享有機菜 ── 慈善贊助活動
 
要體驗種植有機菜的辛勞與樂趣,並讓更多人分享收成時的喜悅,企業可贊助員工或義工到本農場學習種植有機菜,待收成時與來自社福機構的受惠者一起採收、品嚐和分享,在拉近與有機食物的距離之餘,更可與社區建立良好關係。

詳情……



  課程好介紹

有機耕種體驗課程
3 月 23 日 詳情……

有機耕種基礎課程
5 月 11 日、 25 日 及 6 月 8 日 詳情……

家居種植課程
3 月 30 日及 4 月 6 日 詳情……

  本地有機速遞

32~30  「在地農學堂」:春日現生機

由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主辦的「在地農學堂」,三月份將以戶外玩樂及養生為主題,介紹春天驅蟲、養生、種植等,活動逢週日於中環農墟舉辦。

詳情……

圖片來源:活動網頁


 
 
39 全城有機日 2014
 
由香港有機資源中心舉辦的「全城有機日 2014」,將於 39 日在中環遮打花園及遮打道行人專用區舉行,並以「今年有機特別『農』」為主題,當日除有攤位展覽推廣外,還有有機低碳早餐會、有機廚藝大比併、現代農夫服創作展等項目。

詳情……

圖片來源: 活動海報

 
329 「生物多樣性帶給我們的惠益」免費講座
 
由漁護署主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眾講座系列(二),將於 329 日假香港科學館演講廳舉行。是次講座邀請詹志勇及譚鳳儀兩位教授分別主講《樹木與我:城市樹林的社會經濟價值》及《香港珍貴的海洋資源》。

詳情……

圖片來源:Wikipedia


  周兆祥的世界
 
枕頭最好有多高?

你晚上睡覺的枕頭有多高?你知道枕頭的高度怎樣影響你的健康嗎?俗語有云:「高枕無憂」,這是反生理學和病理學理論的。


全文……

圖片來源:周兆祥的世界


  綠領職位
 
招募農務幹事

綠田基金現正邀請熱心工作,且具多方面才能的人士加入我們的團隊。農務幹事負責一個約 50 斗種有機農場的每日工作,包括種植作物(蔬菜、果樹、稻米等)、照料動物、完成農地日誌、出售農產品,以及其他農場工作……


詳情……(pdf, 149KB)


招募農場雜工

綠田基金現正誠徵農場雜工一職,負責農場的一般農務,協助處理其他雜項工作等。入職要求兩年以上工作經驗,學歷不拘,能操粵語及簡單文字記錄,懂有機耕種優先。


詳情……(pdf, 103KB)
 
綠田園基金是一個註冊非牟利慈善團體,於 1988 年由一群關心現代農業、關心人類環境的人士所組成。我們一直致力推廣有機耕種及綠色生活訊息,並發展適合本地情況的綠色教育活動。在粉嶺的鶴藪,建有全港第一個有機農場,在荃灣,亦建有全港第一個大型長者社區園圃。在這兩個場地裡,我們開展本地的有機及綠色生活教育工作,讓參加者藉著接觸泥土,體驗自然生活。現在香港有數個商營機構的名稱與我們雷同,如公眾對本會工作有疑問,歡迎與我們聯絡。
電郵 / Email Add:info@producegreen.org.hk
電話 / Tel:2674 1190
傳真 / Fax:2674 8077
地址 / Address:新界粉嶺鶴藪村 18 號 / 18 Hok Tau Village, Fanling, N.T..
網頁/ Homepage: http://www.producegreen.org.hk


查看《綠田園電子通訊》資料庫 / 成為綠田園基金會員 / 昔日《稻草人》及即期索取地點 / 香港有機生活指南及有機地圖
 成為綠田園基金義工 / 購買綠色紀念品、農耕用具和農場刊物 / 認識「甚麼是有機耕種」 / 了解本地有機標準及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