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個夏天香港特別熱,對本地農夫如是,對本地生態亦如是。今年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的次數,至撰文前一天,已較去年同期多二成,農夫都說今年酷熱難耐。而颱風韋森特卻為香港帶來一個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膠珠散漏事故,危及本地生態及食物鏈。
有人曾懷疑是次膠災算不算得上是「生態災難」,我們並非生態專家,未敢妄下斷語。不過,從網路上看到的資料,似乎比政府一直說的「膠粒無毒」、「對生態未見額外風險」嚴重。再用平常心看,中石化在還未釐清責任誰屬時,就已說會撥款一千萬作打撈及清理用,如有需要,更可以加碼,這個金額可以反映事件的嚴重性。
海洋垃圾
從網路上找到資料,塑料行業多會將生產材料製成直徑5毫米或以下的膠粒(nurdles),方便運輸及往後的加工(熔化容易且均一),但這種膠粒已成為海洋垃圾中的主要成份之一。2009 年全球每年生產 2.3 億噸的塑膠,平均年增長 9%,那即是說,每年有大量膠粒,從地球的一個角落運去另一個角落。可以想像,膠粒在運輸過程出現散漏事故,絕不少見。所以在塑膠工廠、倉庫、運輸工具等周圍,經常會發現散落的膠粒,它們會藉風吹雨沖,最終經河道或雨水渠,到達海岸,再隨水流漂流到於廿多年前研究人員發現的「太平洋垃圾場」(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就是因為膠粒所引起的污染問題,故此它有一個別名──美人魚的眼淚。
生態危害
膠粒對生態系統的危害,最主要是生物誤將膠粒當成是食物(它又幾似一粒卵),吃進肚裡,阻塞食道,令動物窒息至死,或因為肚裡塞滿「食物」而停止進食,最終餓死。另外,它可能滲出生產過程中加入的化學添加物(如塑化劑、環境荷爾蒙等)。而且,膠粒還可以像磁鐵一般吸附環境中污染物。海洋已經成為人類污染物的「聚寶盆」,農工業上的各種污染物(包括以前用過,現在已禁用的),統統最後都會落入海洋裡。水中的膠粒,體積小,即單位重量的表面積大,可吸附大量環境中的污染物,有研究指塑料吸附污染物的濃度,可以比周圍環境的濃度高一百萬倍。別以為那非常好,可以清理污染物。當動物誤吃污染了的膠粒,便可在生物鏈中富集,最後影響食物鏈中最高級的消費者──人類。
其他地方做法
為此,美國加州政府已訂立法例,要求製造商防止膠粒散漏,並承擔污染責任,還聯合多個部門進行定期檢查及清理工作,他們更製作官方短片 The Trouble with Nurdles 向公眾介紹問題,態度積極正面。
不幸中的大幸
香港今次膠災事件,不幸中的大幸是有熟悉這個問題的環保團體首先發現,並通報政府、團體、公眾,繼而觸發市民自發組織清理膠粒,顯見香港的公民社會已越趨成熟。
亦要感謝各參與的團體,努力組織義工協助清理,在原來已經忙碌的工作日程上,再抽調人手處理。(從媒體上看到,環團今個夏天忙於回應政府推出的多個項目──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沙螺洞骨灰龕場建議、東涌擴展規劃、……)
一點希望
而政府除了可以更早向公眾通報,以回應公眾的關注外(政府認為今次事件唯一做得不足的地方),政府的專家,在考量污染物有毒無毒之餘,更可參考更多外地經驗,及早加大投入的力度,作有系統的清理。同時,亦可能要有清理需時數月的準備,到時膠粒可能已吸附了不少污染物,對我們的食物鏈產生一定的影響。
另外,亦希望今次事件能引起大家反思我們的生活習慣。全球的塑料回收率大約只有 7 %,如果我們可以減少使用塑料,同時盡量重用,直至不能再用,便那拿去回收,這樣,我們對塑料的需求便可下降,每年在地球上散漏的膠粒亦可減少。
以下是部分參與的團體,有興趣協助清理的朋友可瀏覽各團體的最新訊息:
左圖來源:Wikiped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