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焦點

北京暴雨聯想

7 月 21 日的北京,下了一場大暴雨,根據北京氣象局的資料,大概類似我們的黑雨吧。新聞片段中見到水漫金山、汪洋一片的畫面,周圍都是拋錨的汽車、被困在水中央的市民,最痛的是有 77 人在暴雨中遇難,另外有 190 萬人受災,經濟損失近百億元

排水系統落後
不少網上評論都直指是次北京大水浸的肇因,是下水道落後、城市規劃不當所致。一項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於 2010 年對全國 351 個城市進行的專項調研結果顯示,2008-2010 年間,全國 62% 的城市發生過城市內澇,內澇災害超過 3 次以上的城市有 137 個。問題的主因,是多年來各地政府只顧地面看得見的政積工程,而忽略地下看不見的排水建設。

他山之石
於是,不少評論都借鑒其他大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統,例如德國可透水路面,吉隆坡平時行車,有必要時泄洪的隧道等等,都可讓暴雨洪水迅間排走,不影響民生。在舉例的城市中,香港亦榜上有名。

香港 200 億改善工程
其實,香港以往每逢大雨便聽到上環海味店、旺角街道水浸的報導。近年,的確是少了,即使是韋森特的十號風球過後,也未見大範圍的持續積水。根據報導,香港政府斥資 200 億,積極改善雨水排放系統,其中旺角大坑東及港島上環的雨水蓄洪池已先後落成啟用,而跑馬地的地下蓄洪計畫亦將於 2018 年完工。至今,香港的水浸黑點,已從 1995 年的 90 個下降至 2011 年的 16 個。而且,政府亦已開始在排水系統內進行生態恢復試驗,試圖通過重建濕地、水塘等方法,尋找可持續的抗澇方式。

蓄水再排水
根據報導,雨水蓄洪池的設計是將雨水收集,待大雨過後,再用水泵抽水排出大海。渠務署署長陳志超表示,會研究把蓄洪池內的水作其他用途,例如沖廁及綠化灌溉,但他指再用水須確保供應的穩定性,但洪水供應取決於雨量,故應用洪水的空間不大。其實,這個蓄水再用的空間真的不大嗎?

香港食水的自給自足
多年來,我們都接受了香港缺乏天然水資源的說法。目前(2010/11 年)香港每年耗用約 9.3 億立方米的食水,大約三成來自香港,七成來自東江。但約略計算一下我們水帳目,我們又不是完全無可能向自給自足的方向邁進。

香港的集水系統
香港總面積 1,098 平方公里,其中約三分之一(即 366 平方公里)已發展為集水區。以 2010/11 年的數字做計算,集水區的年雨量約為 1,750 毫米(比天文台的雨量少四分之一,故此以前戲言要避雨就要去水塘區是有實質意義的),故理論上,香港的水塘每年應可收集到 6.4 億立方米的食水,絕對可以灌滿香港 17 個食水水塘,它們的總容量有 5.9 億立方米。只是,我們目前只收集到 1.2 億立方米的食水。這個差距,估計可能與系統欠維護有關。既然已經有東江水的穩定供應,政府比較不太注重維護本地的集水系統,確實有足夠誘因。故此,若過經適當的維修,我們會否可以自行集水 5.9 億立方米呢?

其他節水及重用水
另外,香港水管老化,每年漏水 15%,如果可以加速更換管道,可節省差不多 1.4 億立方米的食水。將軍澳的海水化淡廠初期可供水 0.5 億立方米,日後可增至 0.9 億。目前香港有八成人口使用海水沖廁,若提高多一成,則可減少 0.3 億立方米的淡水耗用量。還有,通過強制性的水效益標籤,為政府樓宇加裝節水裝置,再鼓勵其他私人、機構安裝,配合合適的水費收費模式,鼓勵節水,希望可以節水一成。加上鼓勵雨水及中水的回收及再利用(前面提及的雨水蓄洪池便可大派用場了),那香港食水的自給自足又似乎不是完全無可能。

越早開始,越少痛苦
隨著東江其他供水地區,包括河源、惠州、東莞、廣州、深圳等地的發展,東江水的分配已越來越緊張。香港實應盡快開始籌謀,及早開始讓市民養成節水的習慣,為香港的食水自給自足打下基礎,越早開始,越少痛苦。

左圖來源:Sina 新聞中心

 
你睇左未?

粉嶺北被政府+地產發展商煩到翻天覆地

這是去年亞洲電視的一個新聞節目,介紹粉嶺北四條非原居民村,包括馬屎埔村、天平山村、石湖新村及虎地坳村,自從 07 年行政長官曾蔭權在施政報告內提出,以「公私營合作」(即是與擁有地皮的發展商合作),在粉嶺北興建近二萬個住宅單位後,粉嶺北一帶便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各村都有地產商入村收地,將租地耕作的佃農及住在那兒的寮屋居民,迫離鄉村,原來的耕地已多被丟荒,周圍顯得破破爛爛。村民提出一個十分合理的疑問:根據圖則,他們的村是要用來建公屋的,那為什麼不是政府收地,而是地產商呢?政府收地有規有矩,地產商收地則無論收地的價格,以及對受影響人士的安置賠償等都偏低或欠奉,整個收地發展的模式片,實在有不公義的地方。雖然現在,政府又表示會斥資 400 億元於區內徵收地土作發展用途,但破壞已成。

若政府收地,那收回來的便是香港全體市民的土地了,那你想那些地將來做甚麼?保留鄉郊田野景致?抑或交回發展商建低密度住宅?

想知道更多,可以參考「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公眾諮詢摘要,諮詢將於 8 月底結束。

 
綠色天下

有機初體驗

由錦隆實業贊助的「有機農耕體驗課程」(第二期)已經完滿結束,300 多位來自 11 間中小學的學生完成四課的有機耕種課程。透過理論與農務實踐,學生可以體驗有機耕種的樂趣,同時,更可認識有機農業與環境保育及可持續糧食生產的關係。同學可以親身近距離接觸土地,種出健康蔬果,體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成為他們珍貴的另類學習經歷。

在課程中,我們感受到同學的轉變。他們對於要親身下田耕種,部分同學會覺得辛苦、熱、有機肥料很臭、泥土骯髒、農具很重、很多蟲、有蚊咬、……。但到最後一課收成時,他們大多感到很開心,很興奮,很有成功感和滿足感,亦感受到農夫的工作的辛勞,因而會更珍惜食物,亦有同學表示十分享受整個課程,希望有機會再次參加。

小小的種子已經播在他們的心靈了,希望將來會在他們心中發芽長大,引領他們選擇綠色的生活。

我們已將課程的 3 分鐘精華短片,上載至 Youtube,有興趣的朋友,歡迎收看

 
綠色天下

住家男人介紹夏天可種可食的蔬菜

在周兆祥 7 月 7 日的電台節目「住家男人」內,農場首領楊偉明先生介紹了一些較冷門的夏日葉菜,讓大家在莧菜、通菜、番薯葉、潺菜這些常見蔬菜以外,多一些選擇。這些容易種植,又營養豐富的作物包括九層塔、三七,和珍珠菜。聽眾可以在家試種,又可到各農墟幫襯。

節目網上重溫

 
閱讀花園

基改的神話與真相

2012 年 6 月,英國一個民間團體 Earth Open Source 出版報告《基改的神話與真相》GMO Myths and Truths,對生物科技公司聲稱的各種基改作物的好處作出反駁。報告的作者包括應用基因工程技術 28 年的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分子遺傳學博士。他根據權威證據,說明基改作物的各種問題:

是實驗室產品,使用與天然育種完全不同的技術,會引致與非基改作物不一樣的風險
可以是有毒、引致過敏,且營養成份可以較天然作物少
安全監管不足
不能增加產量
實際上增加農藥使用
為農夫製造麻煩,包括製造耐殺草水的超級害草、泥土質素下降、增加作物對病害的感染能力
經濟效益不能一概而論
傷害土質、擾亂生態系統、降低生物多樣性
並未提供有效方法舒緩氣候變化問題
一如其他化學農業作物,對能源需求高
不能解決人類糧食問題,但只會轉移公眾了解背後的真正原因

報告表示,既然基改作物的風險高,而常規育種已可以育出高產、耐旱、抗蟲抗病的作物,來滿足人類今日以致將來的糧食需要,我們實在犯不著冒險去種植基改作物。

現在中國一位機械工程出身的陳一文先生將該報告的內容分段譯介,發表於他的部落格上,有興趣的朋友可作參考。

 
園圃物語

有捨才有得

清晨,忙碌地完成了每天早上的例常家務後,大約是八時十五分左右吧!我總愛坐在堂前,透過落地的防蚊紗門,向小院子的植物問好,這個時候,也是我的早餐時候,更是我享受寧靜的時候。

全文……

農場好介紹

津津樂稻──晚造插秧

親身體驗赤腳陷泥濘,彎身插秧苗的農趣,認識傳統稻米農具的用途和種稻方法。並學習以有機稻米及芝麻製作香氣撲鼻的有機芝麻糊,延續稻米文化的承傳。 舉辦日期:8 月 5 日

詳情……

   
 

非常稻──商業團隊自種有機米,發揮合作精神

讓機構員工走出辦公室,在大自然環境下努力合作,種出自己的米,享受已經失傳多年的本地米飯,同時為同事職工提供聯誼、溝通和發揮團隊合作精神,達至共同努力共享收成的機會。 舉辦日期:7 月至 11 月

詳情……

   
 

本土無基改木瓜工作坊

讓大家了解本地環團及農戶怎樣合力淨化本地木瓜,並試製木瓜小 食,包括燕麥木瓜撻及清涼木瓜凍;還可試食比薯片健康美味的脆脆木瓜片,嘗試非一般的木瓜 食法。舉辦日期:9 月 16 日

詳情……

課程好介紹

有機耕種體驗課程

8 月 26 日   詳情……
 

有機耕種基礎課程

8 月 19 日、9 月 2 日及 9 月 16 日   詳情……
 

家居種植課程

9 月 16 日及 9 月 23 日   詳情……
本地有機速遞

8‧4 ~ 8‧18 海岸公園及海洋生態資源講座 2012

漁農自然護理署將於 8 月份,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辦多個「海岸公園及海洋生態資源講座」,邀請多位來自不同保育單位的海洋學者,以豐富內容引領參加者潛入本港奇幻水域,觀看各種海洋生態,遊走色彩鮮艷的珊瑚之中,以及細聽東平洲海岸公園潮間帶生態的故事。講座費用全免,請重速登記。

詳情……

   
 

8‧8 及 8‧10 「植物與您」科普講座

由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及非牟利團體持續綠有限公司將於 8 月 8 日及 10 日黃昏 7-8 時及 8-9 時,以「植物與您」為題,合辦一系列的科普講座,包括塌樹的風險和預防、香薰油的運用:壓力處理,及有害小木層孔菌(褐根病菌)的防治管理。地點在中大鄭裕彤樓 201 室,即港鐵大學站巴士站側,沙田凱悅酒點旁邊。

詳情……

   
 

8‧19 觀鳥@米埔自然保護區

香港位處亞洲候鳥遷飛路線上的中途站,每年經本港向南北遷徙的過境候鳥多不勝數,加上林木管理完善,又設有數個鳥類保護區,確實是觀鳥的好地方!為普及香港觀鳥文化,香港觀鳥會定期舉辦工坊作,由資深導師沿途帶領及講解,令更多新手體會觀鳥趣味。觀鳥會將於本月中在米埔自然保護區開辦體驗活動,歡迎報名參加!

詳情……

   
 

8 ~ 10 月「從認識到珍惜」大埔環境攝影比賽

由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主辦、大埔區議會環境保護活動工作小組及大埔環保會合辦的「從認識到珍惜」大埔環境攝影比賽,透過舉辦一系列的講座、地方考察及攝影比賽,讓市民對大埔綠色文化及美麗環境有更多認識。攝影主題分歷史建築、地貌、風俗、自然生態等多個組別,評審單位將會揀選出優秀作品,用作活動展覽,及製成年歷海報向公眾派發。

詳情……

   
 

全球首個蝴蝶辨認程式

由綠色力量成立的香港蝴蝶網,推出了全球首個蝴蝶辨認手機程式,用者只需將程式安裝到手機,然後把即時或預先拍下的蝴蝶照,輸入到辨認系統,點定 3 個蝴蝶特徵部位,系統便會自動分析及顯示蝴蝶的生態資料,非常快捷方便,用者更可賺取積分,換取精美禮品,唯一可惜的是現時只提供 iPhone 版本。

詳情……

 
周兆祥的世界

怎樣按生理循環進食

吃有營養又新鮮的食物,天天定時定量進食,你就會長期健康又活得精神嗎?很可能還欠一樣智慧。如果我們忽略人體的生理循環,飲食逆其道而行,整個人的運作往往欠妥,久而久之搞出大病。

全文……

活動看板
津津樂稻──晚造插秧
8 月 5 日
有機耕種體驗課程
8 月 26 日
非常稻
7 月至 11 月
有機耕種基礎課程
8 月 19 日、9 月 2 日及 9 月 16 日
本土無基改木瓜工作坊
9 月 16 日
   
 
綠田園基金是一個註冊非牟利慈善團體,於 1988 年由一群關心現代農業、關心人類環境的人士所組成。我們一直致力推廣有機耕種及綠色生活訊息,並發展適合本地情況的綠色教育活動。在粉嶺的鶴藪,建有全港第一個有機農場,在荃灣,亦建有全港第一個大型長者社區園圃。在這兩個場地裡,我們開展本地的有機及綠色生活教育工作,讓參加者藉著接觸泥土,體驗自然生活。現在香港有數個商營機構的名稱與我們雷同,如公眾對本會工作有疑問,歡迎與我們聯絡。

電郵 / Email Add:info@producegreen.org.hk
電話 / Tel:2674 1190
傳真 / Fax:2674 8077
地址 / Address:新界粉嶺鶴藪村 18 號 / 18 Hok Tau Village, Fanling, N.T..
網頁/ Homepage:http://www.producegreen.org.hk


查看《綠田園電子通訊》資料庫 / 成為綠田園基金會員 / 昔日《稻草人》及即期索取地點 / 香港有機生活指南及有機地圖 /
成為綠田園基金義工 / 購買綠色紀念品、農耕用具和農場刊物 / 認識「甚麼是有機耕種」 / 了解本地有機標準及認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