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焦點
水稻文化 vs 小麥文化

公共汽車、火車、鐵軌,那兩個可組成一對?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 Thomas Talhelm 的分析,如果你選公共汽車和火車,因為它們同是機動車,那你可能屬於更善於分析,但對語境較不敏感的「小麥文化人」。但如果你選火車和鐵軌,因為這兩種東西可以配合運作,那你便可能是更有全局觀念,並對語境比較敏感的「水稻文化人」。筆者選的正是火車與鐵軌。

根據專家的分析,由於種植水稻需要經常調控田中水層的深度,所以需要複雜的排灌設施,需要定期大大小小的修築疏浚維修工作,需要與使用同一水源的農民協調用水量。凡此種種,都需要整個社區的高度整合、協調、合作,才能成就。

相對來說,種植小麥就簡單得多。因為多數小麥產區主要依靠天雨,不需要大型灌溉系統,故此農夫的工作量減半,亦不需要大量的協調與合作。

經過數千年的積累與演變,令依靠水稻與依靠小麥作主糧的兩類社會,各自發展出獨特的文化,而且這種文化差異,即使在沒有直接參與種植的人身上,也會承傳下來。

兩種文化的體現,分別出現在中國南、北的稻、麥種植區,亦可以在東亞與西方分別種植稻與麥的民族中發現。中國南方與東亞水稻種植區的文化,更講究合作與全局思維,更強調集體主義,社交的相互依存性更強,裙帶關係的影響更重,社會忠誠度較高,離婚率較低。而中國北方及西方小麥種植區,則更強調個人主義,並習慣用分析性思維,離婚率也較高。

研究員 Thomas Talhelm 從他的研究中提出文化的水稻理論( The Rice Theory of Culture ),這裡是他的 TED 演講,相當有趣。

想親身體驗水稻種植的過程,可以參加我們在 4 月 8 日至 22 日舉辦的「秧秧大稻.好米生活節」。一系列的活動,可以讓大家感受水稻文化的意義。
 

圖片來源:YouTube 截圖
你睇咗未

大秘密:新千禧生存指南

並非每個人患病之後都會製作一套電影,但五度獲得格林美獎的 Alex Voss 卻因疑惑他為什麼會病,醫生(或醫療系統)怎樣給他治療,藥廠和保險公司怎樣從中獲利等等,夥拍同是製片人,又是整合治療師的 Susan Downs ,拍出這齣得獎電影。

影片訪問了多位醫藥及營養方面的專家,揭開美國醫療系統的種種問題,包括大企業的利益怎樣影響疾病的治療和預防(如果他們推廣預防性治療,相關企業就會賺少了錢)。另外,影片亦探討現代農業(特別是基改作物)怎樣影響食物的營養。

雖然影片講的是美國問題,香港情況相信未去到咁誇張,但我們一向信奉西方醫療,藥廠和保險公司與病人的利益瓜葛仍然同出一轍。

這裡只有影片 7 分半鐘的官方預告片,但已經可以挑起人的好奇心,去質疑今日的醫療概念。

本片獲尼斯和倫敦國際電影人影展的「最佳專題紀錄片獎」。


 

圖片來源: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面書
綠色天下

台小虎鯨胃內塞了 18 個塑膠袋

海洋生物因海洋垃圾而死亡或受折磨的個案,雖然已經間有所聞,但每次聽到,都仍感到心痛。如吃下一肚子膠瓶蓋及膠打火機的海鳥;鼻子穿了支飲管的海龜;胃內拉出漁網和膠袋的大鯨魚;……。今次,是一般成人大小的小虎鯨。

農曆年前,台灣高雄港發現一群大約 20 隻小虎鯨在港區內徘徊,專家估計是因為追逐小魚覓食,誤闖海港水域後「迷航」。當地的巡防隊、警察、大學及民間團體合力將牠們引導出海,最後仍有部分死亡,還有3隻持續滯留。

為了拯救那 3 隻迷途小虎鯨,各方動員 60 餘人,找來附近作業公司支援,出動水上摩托車、救難小艇、吊車及捕撈網,並安排潛水人員在淺灘等候,幾經轉折,最後將牠們全數捕獲,送至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搶救站,只可惜經數小時搶救,還是回天乏術。

中心於是解剖這些小虎鯨研究,發現牠們胃內都塞有不少塑膠袋。其中最瘦的一隻,胃內竟拉出 18 個塑膠袋,「整個胃都塞滿了,吃不下卻很餓。」

野生生物在大自然內生活,每天必須面對各種危機,但最後卻因為人類的垃圾而無辜喪命,實在讓人難過。

問題緣由,是海洋垃圾,當中最頭痛的是塑膠。

現時,每年最少有 800 萬噸垃圾進入海洋,當中六到九成是塑膠,單單 2015 年,全球生產 3.2 億噸的塑膠製品,產量每十年增加一倍。生產多了,丟掉的自然也會增加。如果未能減低塑膠垃圾產生的速度,任何海洋清潔行動都會舉步維艱。

聯合國環境署的針對塑膠垃圾和海洋污染的「淨海計畫」 (Clean Seas) ,呼籲各國政府制定措施,減少海洋垃圾,可考慮的選項包括禁止生產膠袋及微膠珠,禁用膠袋、膠食具和發泡膠等等。至今年三月,已經有超過 40 個國家加入「計劃」(但當中還未見中國或香港)。

至於個人,「計劃」建議以下 6 項:不用飲管、自備購物袋、自備水瓶、自備外賣食物盒、選擇沒有或少塑膠包裝的產品、避免含微膠珠的產品。

以上各項,雖然在實踐上的困難不算大,但若沒有政府政策的配合或鼓勵,相信都只會在熱衷綠色生活的部分人中間流行,未能真正減少海洋垃圾。

香港環保局自去年年底起,不鼓勵回收 1 及 2 號膠樽(即飲品膠樽和洗頭水等個人護理容器)以外的塑膠產品,在這種政策倒退的大環境下,要政府在立法及制定政策上加大力度,減少塑膠垃圾,實難寄予厚望。
   

圖片來源: Club O 網頁截圖

有機生活小知識

免費素食餐

 Club O 舉辦完全免費的禪食午/晚餐,已經有多年,參加者隨緣樂捐,竟然可以支持那麼多年。 2016 年,再有「雨花齋」免費素食餐廳登陸香港;最近,「感恩免費素食餐廳」亦開業。希望這些好人好事可以讓素食風氣在港深化。

 Club O 的禪食餐,不單只是一頓免費食物,更是一次靈性聚餐,由義工用愛心炮製的菜餚、茶、湯,健康清淡,配上十分有禪味的環境,讓出席的有緣人,分享進食的靈性、情緒及生理益處,一起吃出健康、慈悲、覺醒。

「雨花齋」最先在國內由佛教人士發起,派發免費素食,推廣「拒絕殺戮、沒有交易、只有感恩」的「雨花精神」。至 2016 年,有香港人將這個概念引入香港,每日中午派發三餸一湯免費素食,食物都是天然素菜,沒有成品齋。至今,香港已經有 4 間「雨花齋」,分別在元朗、逢吉鄉、鯉魚門和火炭。

近期開業的「感恩免費素食餐廳」,坐落在土瓜灣,逢星期一至六早上 11 時至下午 2 時,招呼任何人士免費午膳,三餸一湯、白飯任添,零味精,少鹽少油少糖。每日大約派飯 200 份,負責人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有尊嚴地吃一餐飯。

免費派餐,花費的金錢和心力都不會少。希望這些好人好事,能讓素食風氣在香港流行、深化、興盛。

 

圖片來源:綠野林
周兆祥的世界

益生菌這樣食最勁

愈來愈多人明白到益生菌原來對我們健康那麼有用,牠們這樣保護我們:維持腸道功能正常;增強免疫力及自癒力加速康復;製造身體必需的維他命水克非爾就是用水培育出來的克非爾,克非爾(英語 kefir 的音譯)是一種發酵飲料。它的特色是: 可以自己在家培養,長期提供可靠有效活性益生菌,既經濟又方便 ...……
全文

特別推介

農事閒聊──由淺入深看畦溝

「深坑高畦、寬溝低澇」,已達種植成功的一大步。是次「農事閒聊」就是實況了解這兩項基礎種植要訣的重要與應用。
  詳情

玩轉田園復活蛋

大小朋友齊齊跳出鬧市,來到郊外的農場,挑戰尋蛋任務,動手尋找埋於地下而蘊含大地能量的小巨蛋——大大的紅菜頭、金菜頭等等,之後玩玩大比併遊戲激鬥一番,再做成健康可口的高纖蔬菜包、鮮甜清新的彩晶凍甜品,將充滿營養的美食。
  詳情

秧秧大稻.好米生活節

於 4 月連續 3 個星期日,為大家呈上一系列精彩的稻米活動,讓您親身感受好米、好生活!精彩活動包括插秧、尋找福壽螺、野炊、稻草手工藝、製作米食等。
  詳情
活動好介紹
玩轉田園復活蛋
早造插秧
稻禾手工扇 x 禾草再造紙
稻草掛簾工作坊
 
企業贊助活動
珍珠‧盛讌
分甘同味
齊享有機菜
沙中甘泉
如豆添翼
非常慈善.非常稻
金耆.友伴行
有機農場體驗遊
 
課程好介紹
4.29 有機耕種體驗課程
5.13 ~
6.10
有機耕種基礎課程
4.22 ~ 9.9 有機耕種實踐課程
 

職位空缺
助理農務幹事
農場技工
農夫
 
本地有機速遞
3.25 全城有機日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 主辦
   
4.8 《垃圾圍城》放映會及導演映後談
 CNEX 主辦
   
4.11 《塑料王國》放映會及導演映後談
港大、 CNEX 等 合辦
   
4. 14
~ 15
廿四節氣蔬菜種植 2018  (上半年)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主辦
 
 
綠田園基金是一個註冊非牟利慈善團體,於 1988 年由一群關心現代農業、關心人類環境的人士所組成。我們一直致力推廣有機耕種及綠色生活訊息,並發展適合本地情況的綠色教育活動。在粉嶺的鶴藪,建有全港第一個有機農場,在荃灣,亦建有全港第一個大型長者社區園圃。在這兩個場地裡,我們開展本地的有機及綠色生活教育工作,讓參加者藉著接觸泥土,體驗自然生活。現在香港有數個商營機構的名稱與我們雷同,如公眾對本會工作有疑問,歡迎與我們聯絡。

電郵 / Email Add:
info@producegreen.org.hk
電話 / Tel:2674 1190
傳真 / Fax:2674 8077
地址 / Address:新界粉嶺鶴藪村 18 號 / 18 Hok Tau Village, Fanling, N.T..
網頁/ Homepage: http://www.producegreen.org.hk
 
 
綠田園課程 有機農友計劃 企業贊助活動 支持我們的工作 香港有機生活指南 Like us on Facebook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