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焦點
一塊水稻田的誕生

我們原來的水稻田,大部分將於年中被收回,故此,我們要將農場僅餘的兩塊平地改成水田。這個工程,對我們小農來說,算得上困難而費勁,即使有機器幫助,過程仍一點也不輕鬆。可以想像當年村民在只有簡單工具及畜力下,開墾農田的艱鉅。

兩塊平地原來都是活動用的草地,比較大的一塊,幾十年前也是水稻田,荒耕之後,成為村童的足球場。我們租用後,曾種過菜,種過水稻,之後任由野草自然演替(即是雜草叢生),我們只在當野草實在太高時,才給它剪一下。幾年下來,一種矮生的闊葉草成為主導品種,水田於是變成天然草坪,供小孩奔跑,遊人聚散。

現在,我們要將草地變回良田,首先要挖深挖闊排水溝,方便排水。然後將表土翻開,將次土層挖出,堆成田壆,將次土層抓鬆,再填回表土。這樣,可避免表、次土層混合,亦避免用表土做田壆,浪費肥沃的表土。

最初,我們還想用人力來處理這個田土大挪移的工程,但最後還是決定找挖泥機來幫忙。大機械,馬力勝人力不知多少倍,還可以順便將一些過往比較低,排水困難的舊田,填入客土,調整泥高,方便排水。但大機械做工始終不及人手仔細。故此,挖泥機退場之後,我們還要用人手做一些修補工作,例如拉順水坑、拉直田壆、旱耙平整泥面等等。

核心工程完成後,我們便要為田地製造犁底層,並將泥土打成泥漿,以營造一個適合禾苗生長的環境。

犁底層是地表以下一個硬土層,一般是由畜力或機械車輪底部,壓實耕犁深度以下的土壤而成。由於犁底層的透水性低,若要種植一般旱地作物(如蔬菜),就要打破犁底層,方便疏水、通氣,讓作物根系健康生長。

不過,若要種植水稻,我們便要在表土下面製造犁底層,否則即使放滿一田的水,一晚便會漏乾,水、肥都會浪費。製造方法是在泡水情況下反覆耕犁。過程中,細土泥漿向下沉澱堵塞土壤孔隙,鐵質膠體隨水下移,黏著土粒。耕犁至滲水情況減少,犁底層便形成了。當然,在生物世界,過猶都不及。若犁底層過於緊密,就會影響水分和營養的更新,這樣也對水稻生長無益。

到插秧前一至三天(視土質而定,越黏越早,越砂越遲),再仔細耕耙翻打耕作層,讓泥土起漿(有點像芝麻糊的濃稠狀),再用拉板或田盪刮平泥面,特別是田邊田角部分。見過國內農科所用一張舊板凳反轉綁在犁田機後面,倒也可以十分有效地拉平泥面。到插秧當日,土質已經稍為凝聚,插下的秧苗不易下沉,也不易倒伏,這時,只要略為排水,便可插秧。這樣,一塊水稻田就誕生了。

當然,過程當中還有不少細節,如施基肥、熨田壆的步驟及時機,引水、排水管道的設計及建造,不同農機機種的選擇、配合及操作等等。

由建造一塊水田,到種植一片水稻,到享用一碗米飯,還要考慮秧田、秧苗的準備,插秧之後的大田管理,水稻收成之後的加工等等,都要再花更多的人力、物力及心思。故此,唐詩上說的「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不是詩人的想像,而是現實的描述。
   

圖片來源:面書截圖
你睇咗未

今天的食物就是明天的細胞

在台灣從事大理石石材工程的鄭楊慶, 54 歲時發現罹患第三期舌癌,醫生判斷他只有半年壽命。他於是重新檢視自己過去的生活及飲食習慣,經過五年的摸索,研究出自製的五行蔬食養生餐,重拾健康之餘,更重建家庭關係。

鄭楊慶過去因為工作,交際應酬多,煙、酒不離手,經常大魚大肉,曾經 19 次急性肝炎發作。當被醫生宣判罹患舌癌第三期時,他的兒子才兩歲,為了能看著孩子長大,他重新檢視自己過去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從書中看到一句話:「今天的食物就是明天的細胞」,讓他大受衝擊,決定要從源頭開始控制,以後不再往嘴裡塞垃圾。

他現在雖然要切掉 4 份之 1 的舌頭,但身體卻越來越健康、精神越來越飽滿、氣息也越來越好。他經常和家人一起烹調食物,讓家庭的氛圍都變得不一樣。

他研發出來的,包含 16-26 種食材的五行蔬食養生餐,原理十分簡單,就是包含白、綠、黑、紅、黃的蔬食食材,用最簡單的方法烹調,大家一看便懂。

 

圖片來源::Wikipedia
綠色天下

德國政府素食令

德國環境部於今年 2 月開始,在他們所舉辦的活動中,不再提供魚肉食物,只供應素食。在一個以豬手和肉腸聞名於世的國家,可以先天下之素而素,的確讓人鼓舞,但事情卻原來還有不少暗湧。

生產肉食為環境帶來沉重的代價,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資料,養殖業是溫室氣體的大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是人類排放總量的 15% 。德國一向是環保意識十分高的國家,故此,他們的環保部決定走出意義重大的一步,實踐他們一直宣揚的可持續消費理念,在所有對外的活動中,禁用魚肉,而且還要求盡可能採用按季節生產,食物里程短的有機或公平貿易產品。

這本是一個讓所有有綠色生活概念的人都舉腳支持的措施,但這個新規定,正遭受德國政府內外的強烈反對。

首先,原來這個素食令,僅限於環境部對外的公開活動,他們 1,200 名員工的飯堂,仍然提供魚肉類食物。於是便有國會議員質疑新規例只是個幌子,純粹意識形態至上,絕不能挽救地球的氣候變化。

而他們的糧食及農業部部長則大發雷霆,認為這是家長作風,抹煞公眾的選擇自由,而且,魚肉亦是均衡膳食的一部分。德國政府 15 個部門中,有 12 個已經表示不會跟隨環境部的素食令,只有發展部表示會要求他們的飲食團隊大削餐牌上的魚肉量。

德國的綠黨,由於在 2013 年大選時,只獲得 8.5% 的選票,估計與他們提出的「素食日」(每星期一天全國餐廳不能供應肉食)建議有關。他們亦對今次的素食令有意見,認為應該管制的是肉食生產,而不應將矛頭指向消費者。

德國大選將在 9 月進行,總理默克爾領導的政黨將要打一場硬仗,素食令會否在反對聲音中隱退,實在令人擔憂。
   

圖片來源:Wikipedia
綠色天下

春韭

對韭菜最原始的記憶,是媽媽的韭菜炒蛋,韭菜多多,蛋略作陪襯,家常美味!根據網路上的資料,原來韭菜「春香、夏辣、秋苦、冬甜」,而且「春食則香,夏食則臭」,故此,初春早韭一直被公認品質最好。大家若要嘗鮮,就要把握時機了。

所謂「春韭」,有說是開春之後第一次收割的,有說是驚蟄前後採收的,亦有說是農曆二月的成品。其實,用植物生長的角度看,韭菜是多年生蔬菜,在冬天時生長緩慢,到春回大地,陽光又未太猛烈時,生長加速,葉質自然比較柔嫩。用這個角度理解的話,則只要天氣維持春天的溫暖濕潤,那韭菜的品質都應該不錯。

當然,香港的蔬菜絕大部分都是入口,香港的天氣,未必能反映產地的情況,只是有個參考罷了。所以,如果有充足的本地菜供應,當地人便可以容易地捕捉吃「時鮮」的時機,是那個地方的福氣!

韭菜在中國的食用及栽培歷史已超過 3,000 年。在距今 2,000 年前的漢代,已經有室內種植韭黃的技術,至於文字記錄,更可上溯至詩經,當中有「獻羔祭韭」句。文人雅士亦有詩文提及韭菜,如杜甫的「夜雨剪春韭」、蘇軾的「青蒿黃韭試春盤」,和曹雪芹的「一畦春韭綠」,看著也引起食慾。

食用韭菜好處多多,它不單含多種營養元素,用中醫角度來說,還可以活血化瘀,理氣降逆,溫腎壯陽,解毒止血,治陽萎早泄。不過,因為它性偏熱,且膳食纖維豐富,故此容易「熱氣」、消化不良,以及大病初癒的人,要節制食用

用韭菜做原料的「名菜」,當數韭菜炒蛋最入平常百姓家。台灣有名廚教煮滑嫩蛋味有層次的韭菜炒蛋,祕密是韭菜頭切細先爆香,另加鹹蛋黃及蛋黃醬炒蛋,成品好看又好吃。

要多一點手藝的,有韭菜餃和韭菜盒。兩者的玄門正宗都要和麵粉,若要省點工夫,可以用水餃皮做韭菜餃及或用煎餅做韭菜盒,前者皮薄餡香,後者酥脆有營。

希望大家都能把握時機,享受上天賜與的人間美味。
   

周兆祥的世界

喝果菜汁露有甚麼好處?

增加進食的食物種類、減少劣食進肚、輕易將大量養分送進體內、減輕消化系統負擔、即時活力充沛、提升正面情緒、皮膚回復青春亮麗、恢復窈窕身材、有助各種疾病痊癒、老少咸宜、省時方便、味覺享受……
圖片來源:綠野林 全文

特別推介

玩轉田園復活蛋

大小朋友齊齊跳出鬧市,來到郊外的農場,挑戰尋蛋任務,動手尋找埋於地下而蘊含大地能量的小巨蛋──紅菜頭、櫻桃蘿蔔等等,之後玩玩大比併遊戲;再將這些有趣的田園復活蛋拆開,做成健康可口的高纖蔬菜包、鮮甜清新的彩晶凍甜品……
  詳情

田園植樹日

和孩子一起為小果樹預備家園,埋下讓它茁壯成長的有機肥料,親手種下小樹苗和周邊的植物,讓小朋友在愉快的活動中,學習愛護地球、果樹種植和農林間作等知識。並一起以天然植物色素,繪製環保小布袋,體驗繪染藝術的樂趣。
  詳情

「我的果樹」認養計劃

今次計劃所實行的農林間種方法,會在果園種植不同品種的果樹,果樹之間, 間種菠蘿或蘆薈, 再用不同種類的香草作覆蓋作物,既可減少蟲害及雜草的影響,亦可減少土壤侵蝕。這樣不但增加了農作物品種, 有利生物多樣性, 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同時令收成更豐盛。
  詳情
活動好介紹
玩轉田園復活蛋
田園植樹日
「我的果樹」認養計劃
早造插秧
味遊古麴──鹽麴及醬油麴
味遊古麴──甘酒.甜品
生活創意篇:稻禾手工扇 x 禾草再造紙
稻米種植工作坊
 
企業贊助活動 2017 
「葵」手同行
珍珠‧盛讌
齊享有機菜
金耆‧友伴行
分甘同味
非常慈善‧非常稻
 

課程好介紹
有機耕種體驗課程
有機耕種基礎課程
有機耕種實踐課程
 

職位空缺
農務幹事
助理農場幹事
農場技工
農夫
 

本地有機速遞
 3.18 好・好・生活
活耕建養地協會  主辦
   
 3.25 地球 1 小時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主辦
   
5.20
~ 21
魚菜共生培訓工作坊 2017 (上半年)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主辦
   
 
 
綠田園基金是一個註冊非牟利慈善團體,於 1988 年由一群關心現代農業、關心人類環境的人士所組成。我們一直致力推廣有機耕種及綠色生活訊息,並發展適合本地情況的綠色教育活動。在粉嶺的鶴藪,建有全港第一個有機農場,在荃灣,亦建有全港第一個大型長者社區園圃。在這兩個場地裡,我們開展本地的有機及綠色生活教育工作,讓參加者藉著接觸泥土,體驗自然生活。現在香港有數個商營機構的名稱與我們雷同,如公眾對本會工作有疑問,歡迎與我們聯絡。

電郵 / Email Add:
info@producegreen.org.hk
電話 / Tel:2674 1190
傳真 / Fax:2674 8077
地址 / Address:新界粉嶺鶴藪村 18 號 / 18 Hok Tau Village, Fanling, N.T..
網頁/ Homepage: http://www.producegreen.org.hk
 
 
綠田園課程 有機農友計劃 企業贊助活動 支持我們的工作 香港有機生活指南 Like us on Facebook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