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焦點
有機菜等於零農藥殘留?

消委會於 3 月公佈一個市售蔬菜的農藥殘餘檢測結果,發現常規蔬菜 60% 有農藥殘餘,但有機菜也有 37% 有殘餘,這個結果令社會譁然。其實,這類事件在其他地方也曾經出現,是衝擊,也是契機,可讓有機行業繼續向前發展,亦讓公眾對有機農業有更多認識。

消委會的公佈發出後,媒體多有報道,重點當然是有機也有農藥殘留,以及其中一個有機樣本更是殘餘超標。更有媒體深入分析,表示即使以美國容許農藥殘留限量 5% 的標準去衡量,亦有有機菜不符標準,或得出有機不比常規好多少的結論。

的確,常規菜有農藥殘留,公眾預左,但有機不是說不用(化學)農藥的嗎?價錢貴一兩倍(最少),卻也有那麼多農藥殘留,實在令支持者失望。

這類事件,在台、美、加都曾發生過,而且是多次。幸好都沒有讓有機市場在這些地方萎縮,反而在各方檢討反思之後,令市場持續增長。關鍵是立法規範,業界配合,公眾對有機有更多認識。

今次消委會檢測出有農藥殘留的本地有機菜,一共有 15 個樣本,來自 10 間/個店鋪或牌子。看價錢、檢出農藥數量、農藥含量,商戶/農戶回應,以及消委會的評論,大概可以估計,當中應該有冒假、違規、污染、操作未完善等等可能。

將非有機菜當成是有機的賣、假冒有機認證、將有機菜摻雜非有機的一起出售(即溝菜)、違規用藥等等,都曾經在業界中出現,間亦有媒體報道。但當中,隨了因為不肖業者用了人家的標簽,或者農藥殘留多到超出一般菜的標準,政府才有法可依,作出懲處。由於香港法例上並沒有「有機」的定義,任何人以任何方法生產蔬菜,都可以「有機」名義出售,絕不違法。所以,要撥弄反正,歸根究底,還是要政府立法監管。這絕對是公權力發揮的領域,否則只可睜著眼看劣幣的不斷增加,而消費者保障則不知從何說起。

另外,多家商戶都表示消委會誤將他們的常規菜當成是有機作檢測,但消委會卻說他們職員已經多番查問才作購買,到頭來卻以價錢太低不是有機為由說消委會搞錯了。商戶為提供更多選擇予消費者,同時出售有機與非有機產品,這個可以理解,但更清晰明確地展示不同產品,在單據上標明有機與否,亦是應該可以改進的部分。

至於最富爭議的污染部分,真的要說清楚。

首先,有機標準不容許使用化學農藥,這個基本上是全球一致的了(不基本的部分日後有機會再談)。若果有機農場在一片棄耕多年的農地上開墾,週圍沒有其他非有機農戶,農場的產品便不應有化學農藥殘餘。但事實上,香港多數有機農場都會遇上不同的污染源,上手農戶、轉型農戶之前用過的農藥,可能殘留在泥土內,鄰居農戶噴藥,可能會隨風隨水飄去有機農場的作物上。

外國有法例要求農戶用藥,不得污染鄰居,即是說,有農藥漂移情況出現,不是有機農戶被指責,而是常規農戶要作出賠償。香港問題比較複雜,不談賠償,只懇請公眾多加體諒。

香港農業在掙扎求全,本地有機農業與有機認證仍在發展初階,故此有機標準的緩衝區要求只有 2 (如有需要,可擴闊或加障礙物),就是為了要鼓勵更多農戶加入。香港農地細小,若緩衝區要求太闊,農戶餘下可以用來生產的空間便會十分有限。

這個 2 米的緩衝區要求,亦常見於農地面積比較細小的亞洲地區(香港的農地平均面積較很多亞洲地區的更細小),亦是國際認可的做法。各地都是希望可以最後讓更多農戶參與種植有機,若能連成有機區,那污染問題便可舒緩。

在這個理想實現之前,不少地方會為有機產品訂下污染限量。美國的法例要求,農產品中的農藥殘餘如果高於美國環保署限量的 5%,產品便不能以有機名義出售。亦即是說,若低於 5%,便仍可算是有機了。但當然,這個要求的前提是作物是受環境污染,而不是農戶故意施藥。

各地都面對過有機產品檢出農藥殘餘的問題,各地政府、業界、民眾都作出檢討改進,希望香港亦可以走出困難,讓有機運動繼續向前走。
 

圖片來源:YouTube截圖
你睇咗未

地產地剷:馬屎埔的地霸與租霸

5 3 日香港電台《視點31》播出的〈地產地剷:馬屎埔的地霸與租霸〉,講述因新界東北發展,政府推出原址換地方案,馬屎埔村的農民和居民面臨收地,世代經營的家園難保,激發村民與收地人員的肢體衝突。原址換地引發的社會矛盾,愈演愈烈。這段 6 分鐘的短片,將各方觀點展示,並提出解決方法,是相當不錯的懶人包。

 

圖片來源:Wikepedia
綠色天下

中國的違規基改種子

今年 4 月,中國政府發佈《農業部關於進一步加強轉基因作物監管工作的通知》(《通知》),表明要加強對基改作物的監管,包括試驗環節、品種審定和種子加工生產經營等。其中,對本地種植者影響較大的是種子加工生產經營部分。

目前,中國批准作商業種植和生產的基改作物,只有棉花和木瓜。另外,批准以加工原料進口的基改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菜和棉花等。

但《通知》卻指明要:「嚴防轉基因玉米、水稻、大豆和油菜種子冒充非轉基因種子生產經營」,可以藉此推斷計,這幾種種子的違規操作風險較高。其實,國內這些種子(包括木瓜)基改風險高,已經是「預左」,只是現在有政府文獻作間接佐證而已。

根據香港法例,進口或種植未經政府核准或豁免的基改種子,即屬違法。而目前,獲政府核准的基改作物是 0,獲豁免的,只有木瓜。

漁護署會定期抽查進口及本地生產的作物,以及市場上供應的種子,看看是否基因改造。根據 2014-2015 年的報告,有關種子部分,全部樣本都沒有基因改造。只是若細看木瓜一欄,原來他們檢查的 2 個樣本都是台灣種子,卻沒有中國生產的。

除了木瓜種子,水稻估計應該是另一個高危品種。香港有農場、學校、半農半 X 等種植水稻,種源不少都是國內。

故此,在此勸籲本地種植者要留意種子來源,特別是那些高危品種。有需要的話,先進行基改測試,本地不少化驗所有此服務。
 

有機生活小知識

中藥防蚊包,有效嗎?

今年天氣明顯改變了,雨水多、陽光少,又忽冷忽熱,寒衣棉被沒機會曬,亦不敢全收起。這種天氣下,診所病人擠了,連蚊蠓也多了。近日朋友、傳媒都有介紹一種中藥防蚊包,我們同事試過。

原來的配方有 8 種藥材:丁香、紫蘇葉、藿香、石菖蒲、薄荷、艾葉、金銀花、白芷,後來有人加多兩味:青蒿、香茅葉。

據台灣媒體報道,有中醫指這些都是屬辛的藥材,會產生揮發物質,氣味比較重,故此推斷這個方子,可能有驅蚊功效。媒體還訪問過街坊、農夫,都說藥包有效。不過,最近卻有電視台以真人試驗,指效果不明顯。

我們在農場工作的,每天與蚊蠓接觸,對各類天然防治方法都十分有興趣。故此,備了幾個藥包,同事都樂意參與測試,下田的繫在腰身、辦公室的放在風扇前面。但測試結果──不明顯!有人說,好似少了蚊蟲埋身;有說,一樣有蚊叮。

其實,因為這類藥包是以昆蟲不喜歡的氣味驅逐牠們,故此可以推斷,如果遇上特別惹蚊的人,排出的汗水和呼吸中的揮發性物質特別多或特別吸引,香包的氣味也可能無法有效阻隔牠們的進攻。簡而言之,即係──睇人。

當然,和市售含「唯一經科學驗證具驅蚊效能的化學物質」避蚊胺(DEET)的各式防蚊用品相比,天然物料可以避免 DETT 的可能健康影響,如失眠、情緒障礙、認知和神經系統功能受損,等等,我們仍會樂意嘗試。

另外,藥包亦引起同事的童年回憶,就是小時候的端午節香包。那些外形像一隻袖珍粽子的香包,散發的氣味,和藥包十分相像。據媒體介紹藥包的報道,亦說配方中有部分是端午節香包的材料。香包傳統在香港似乎已經式微,未知如果以防蚊藥包形式出現,會否「活化」這個原來為袪毒避邪的傳統?

只是,台灣一個台幣 50 元(約合港幣 12 元)的藥包,在香港屋邨中藥店要賣 23 元(可能是鋪租較高吧),差不多貴一倍,還欠一味香茅葉,說要到街市買。這個價位,對藥包的推廣,應有一定的阻力。

 

周兆祥的世界

金色祝福青春速遞

印度人有一個食療的養生秘方:薑黃(tumeric)。那是一種不辣的薑,印度咖喱的黃色,就是由它而來的哩。……
圖片來源:流動生命 全文
特別推介

DIY 蘆薈護膚工作坊

蘆薈,一種易於在家居種植,亦可應用在生活上的好植物。既可以做清涼的護膚品,用於保濕及曬後護理,又可以做蘆薈桃膠糖水,好味又養顏……
  詳情
活動好介紹
早造收禾
端午親子艾草樂
 
慈善贊助活動
採薑送暖
洛神甜蜜傳社群
齊享有機菜
金耆‧友伴行
分甘同味
非常慈善‧非常稻
 
課程好介紹
有機耕種活動導師訓練課程
 
職位空缺
農務幹事
助理農場幹事
農場技工
農夫
 
本地有機速遞
5.22 第四屆胡秀英日講座系列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及胡秀英植物標本館 主辦
   
6.5、18 生態文物導賞團——南丫島線
長春社 主辦
   
7.9 ~ 10 2016 園藝治療及療癒景觀國際研討會
香港園藝治療協會等 主辦
   
9.24 ~ 10.22 城市農夫 — 永續農業入門課程 2016 (下半年)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主辦
 
 
綠田園基金是一個註冊非牟利慈善團體,於 1988 年由一群關心現代農業、關心人類環境的人士所組成。我們一直致力推廣有機耕種及綠色生活訊息,並發展適合本地情況的綠色教育活動。在粉嶺的鶴藪,建有全港第一個有機農場,在荃灣,亦建有全港第一個大型長者社區園圃。在這兩個場地裡,我們開展本地的有機及綠色生活教育工作,讓參加者藉著接觸泥土,體驗自然生活。現在香港有數個商營機構的名稱與我們雷同,如公眾對本會工作有疑問,歡迎與我們聯絡。

電郵 / Email Add:
info@producegreen.org.hk
電話 / Tel:2674 1190
傳真 / Fax:2674 8077
地址 / Address:新界粉嶺鶴藪村 18 號 / 18 Hok Tau Village, Fanling, N.T..
網頁/ Homepage: http://www.producegreen.org.hk
 
 
綠田園課程 有機農友計劃 企業贊助活動 支持我們的工作 香港有機生活指南 Like us on Facebook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