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d-wallpapersdownload.com
今期焦點
活在聲音地獄裡的海豚

鯨豚表演是我們孩提回憶的一部分。但自從紀錄片《海豚灣》(The Cove揭露日本太地町漁民血腥圍捕海豚後,不少人醒覺,各地海洋公園的圈養海豚或涉及血腥捕獵,而牠們也絕不如外表那麼「愉快」,因被困於小池會令對聲音敏感的海豚精神受創,如活在「聲音地獄」。

早於三年前《海豚灣》導演 Richard O'Barry 曾現身香港海洋公園,促請遊客以消費者力量杯葛海豚表演。而上月 6 日,幾個關注動物權益團體則響應一年一度反對鯨豚表演的Empty The Tanks」行動,到海洋公園示威,促請園方承諾逐步減少海豚表演場次,最終達至「零表演」。園方最近就「Empty The Tanks」的回應,強調「親眼看見動物」對提升公眾保育意識很重要。

海洋公園的答覆,其實是全球動物園或海洋館慣常提出的圈養動物理由──研究、教育、保育等,台灣曾有人寫下長文反思

人類怎樣看待與動物的關係(動物倫理觀),一直隨著社會變遷、文明演進而改變。以前,從野外捕捉並圈養動物,再訓練作表演娛賓,大眾不覺得有問題。但,香港近年已經有愈來愈多人關心動物的福利和權益,涵蓋伴侶動物(貓、狗等)、食用動物(雞、牛、豬等)、實驗室動物(白兔、老鼠、猴子等)和野生動物(海豚、海獅等)。在不應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與虐待之外,更關注動物作為一種生命所應該受到的平等對待與尊重。

圈養在某些情況下或許還言之成理,但要動物違背天性,以「表演」來娛樂人類,到底怎樣和動物保育或教育拉上關係,卻令人疑惑。香港海洋公園這次回應亦並未提及應訓練動物作表演的問題。

有團體曾對以動物作表演表示意見,如愛護動物協會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更有團體做過調查,發現很多人表示看完海豚表演,根本並不能增加對動物的認識。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自五月號開始,一連三期以「了解海豚」為題作系列報道,討論人類與海豚關係,是更深入了解這種聰敏動物的好開始。

五月號集中談海豚智慧。海豚是地球上智慧最高的生物之一,文章指出,牠們的大腦與身體重量比例,甚至超過黑猩猩,同時其社會化程度可能已超越人類。海豚所發出的聲納,是動物學家一直很想破解的謎。不少科學家相信,這就是海豚的語言,成功破譯的話,人類將可以跟海豚直接溝通。(可在此閱讀文章原文)

六月號的「總編輯的話」特別提到香港和台灣圈養鯨豚的死亡率,數字令人傷感。文章引用香港保育團體「豚聚一家」的統計,指出「1974 年至 2002 年期間,海洋公園共有 131 隻海豚死亡,平均被圈養的壽命只有兩年多」。

台灣的情況亦相當嚴重。文章指當地圈養鯨豚的機構有三處,其中野柳海洋世界三十年來至少買進 60 條印太樽鼻海豚,如今僅存 11 條;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曾引進白鯨 10 隻,如今只剩 4 條;花蓮遠雄海洋動物園引進日本太地町捕捉的野生樽鼻海豚 15 隻、瑞氏海豚 2 隻,如今僅存樽鼻海豚 7 條,瑞氏海豚 1 條。

正如文末所言,人與海豚的關係,很大程度建立在經濟性掠奪之上。訓練海豚,展示海豚,是數以億元計的龐大生意。在香港,鯨豚表演更是自由行旅客入園的原因之一。要令圈養海豚離開表演舞台,獲得新生,將是漫漫長路。
 

圖片來源:enw.e-info.org.tw
你睇咗未

雞塊的秘密

快餐店的炸雞塊,長年受食客歡迎,但它們真的由雞肉造成?加入了什麼化學物料?台灣「環境通訊網」最近推出「假面嘉年華 2015 環境紀錄片線上影展」,其中一齣法國紀錄片《雞塊的秘密》(The Secrets of Chicken Nuggets),便對炸雞塊的來歷,作了詳盡偵查報道。

原來想拍攝雞塊工廠的情況,「比獲得國家機密更難」,大部分工廠皆拒絕接受訪問,後來記者走訪一間雞肉處理工廠,才抽絲剝繭陸續揭露出雞肉工業的秘密……特別大吃一驚的一幕:記者將雞塊送到實驗室,發現肉類成份竟然不到一半!到底雞塊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


 

圖片來源:Wikipedia
綠色天下

當頭棒喝──教宗的綠色通諭

科學家經常提醒我們,全球暖化問題已來到嚴峻關口。不過也許說得太多,公眾已漸漸對科學數據感到數字疲勞,反不及教宗方濟各文筆優美的通諭,更能引起教徒以至大眾關注。

教宗通諭(encyclical)是教宗寫給天主教教職人員的牧函,就關注議題作出訓導,全球十二億教徒也會視之為教誨。這份長達 184 頁、題為《願祢受讚頌》(Laudato Si)的通諭,是天主教教廷首度就環保問題發出的正式文件。方濟各以極大篇幅討論全球暖化和環境惡化,並將問題歸咎於消費主義和不負責任的發展模式。他呼籲,世人必須在政治、經濟和個人生活層面進行根本變革,才能挽救地球於既倒。

雖然通諭有不少老生常談,但一向被視為保守的天主教竟也開腔談氣候,而且頗能一針見血指出現今人類社會的荒謬面相,確有一定震撼力。

方濟各在通諭稱地球為「人類共同的家」(our common home),但這個家因「即棄文化」(throwaway culture)當道,「已日漸變成巨型垃圾堆」(an immense pile of filth)。香港人每天製造九千多公噸廢物,堆填區數年後將陸續爆滿,相信對教宗這句話特別有感觸?想想每一天,我們將幾多仍然未爛、未壞的東西扔掉,僅僅因為貪新忘舊?

整篇通諭,最具「革命性」的是第六章,因為教宗呼籲世人必須改變生活方式。「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才可以對那些擁有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力的人帶來健康的壓力。」他尤其相信消費者的力量,認為「可令商業機構認真考慮產品對環境影響」。(206 段)

香港人活在高度推崇消費的大環境,廣告天天催促你換新的手提電話、電子產品、手袋皮鞋,「手緊」的話,貸款還容易到極,教宗的一席話,可會令你反思這種生活模式?
 

圖片來源:FDA
有機生活小知識

你吃了幾多反式脂肪?

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經長時期諮詢,上月正式將人工反式脂肪(trans fat)列為不安全,並宣布三年內全面禁止加工食品使用部分氫化植物油partially hydrogenated oils)──反式脂肪的主要來源,務求將這種增加血液「壞膽固醇」、導致動脈栓塞之物趕出美國人餐桌。

「氫化」是二十世紀初發明的食品工業技術。植物脂肪於室溫一般呈液體狀,但經過部分氫化後會變成固體狀,可延長食品保質期,和令食物口感鬆軟,故常被用於製作麵包糕餅或油炸食物。最常見的部分氫化植物油有人造牛油、起酥油等。

紐約市 2006 年已開始禁止食肆使用反式脂肪,而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亦早於 2013 年已初步評定氫化植物油不再「一般地被視為安全」(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相比起美國,香港對反式脂肪可謂「零規管」。預先包裝食物使用反式脂肪在香港並不受規管,作為顧客,我們只能自行留意食物的營養標籤。至於外面食肆的飯菜、新鮮焗製的包餅等,我們更無從得知它們用了幾多氫化植物油。愛吃的香港人,唯有自求多福,多參考數據,作出健康抉擇吧!

根據消費者委員會 201212 月的反式脂肪含量測試,以下為部分「高危」食品:

牛角酥類:100 克含 1.1
火腿吞拿丹麥酥:100 克含 0.92
椰絲奶油包:100 克含 0.36
日式芝士蛋糕:一件含 1.1

按世衛建議,反式脂肪攝入量應少於人體每天攝入能量的 1%。以每天攝入 2,000 千卡為例,反式脂肪每天攝入上限為 2.2 克。換句話,吃兩件日式芝士蛋糕,你便超標了!
 
周兆祥的世界

與樹交心結伴

樹是地球上一種最有靈氣的生物。一天到晚,樹吸收日月精華,享受清風的輕撫、露水的甜吻、雨點的清洗、霞霧的擁抱。樹將「廢氣」轉化為健康又充滿生命力的氧分,又散發殺菌消毒的天然芳香。……
圖片來源:周兆祥的世界 全文
特別推介

75日 農場義工體驗日

為持續發展本會的有機耕種教育服務,我們將舉辦農場義工體驗日,誠邀對種植有興趣或想體驗農務工作人士,透過義工服務增加對有機耕種的了解。參加者經過體驗日後,可選擇在往後的週末,到農場繼續服務,深入了解農場的農務工作。
  詳情
活動好介紹
親子稻作Fun
農場小住客(幼稚園免費活動)
津津樂稻(晚造插秧)
 
慈善贊助活動
齊享有機菜
分甘同味
 
課程好介紹
有機耕種體驗課程
有機耕種基礎課程
 
職位空缺
助理農場經理(荔枝窩項目)
農夫(荔枝窩項目)
農務幹事
農場技工
農夫
 
本地有機速遞
7.7 農業技術講座──小型圓頂防雨棚及圓頂透氣防雨棚的設計及應用
  漁護署與菜聯社 合辦
   
7.26 夏日戲偶劇場:《小種子奇妙旅程》
  香港濕地公園 主辦
 
8.6
農學研習班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主辦
 
 
綠田園基金是一個註冊非牟利慈善團體,於 1988 年由一群關心現代農業、關心人類環境的人士所組成。我們一直致力推廣有機耕種及綠色生活訊息,並發展適合本地情況的綠色教育活動。在粉嶺的鶴藪,建有全港第一個有機農場,在荃灣,亦建有全港第一個大型長者社區園圃。在這兩個場地裡,我們開展本地的有機及綠色生活教育工作,讓參加者藉著接觸泥土,體驗自然生活。現在香港有數個商營機構的名稱與我們雷同,如公眾對本會工作有疑問,歡迎與我們聯絡。

電郵 / Email Add:
info@producegreen.org.hk
電話 / Tel:2674 1190
傳真 / Fax:2674 8077
地址 / Address:新界粉嶺鶴藪村 18 號 / 18 Hok Tau Village, Fanling, N.T..
網頁/ Homepage: http://www.producegreen.org.hk
 
 
綠田園課程 有機農友計劃 企業贊助活動 支持我們的工作 香港有機生活指南 Like us on Facebook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