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YouTube 截圖 |
今期焦點 |
|
現代農業需要怎樣的童話
「Old McDonald had a farm, e-i-e-i-o」每一個地方的小朋友成長過程中,都看過大量牛羊雞豬與慈祥農夫在遼闊農場的這裡和那裡歡欣唱歌的故事。有沒有想過,這些完全與現代禽畜生產現實脫節的童話,可能導致人們對不健康農業生產方式的漠視?
英國《觀察家報》關注環境事宜的專欄作家 George Monbiot 在最新一篇文章中寫到,不久前他拿到一份該報隨報附送的刊物,是兒童作家 Jeanne Willis 最新創作,於是他想也不想便讀給三歲的女兒:「這個牛牛大家庭,農場自由跑跳,吃盡新鮮翠綠草,牠們是開心的牛牛……」卻在合上刊物的一刻,他才赫然在封底發現這是一個芝士生產商的廣告。
剛在前一個星期,他才寫了一篇專欄文章,指出國民肉食量是 40 年前的一倍,使禽畜工廠亦不斷增加,但禽畜工廠造成的內外環境問題眾多,內部充斥各種細菌、真菌、毒素、獸藥、農藥、氨氣等,使 15% 的禽畜工廠員工患上支氣管炎,對外污水廢氣污染河流天空。除此,飼養方法亦令禽畜快速長大和缺少活動空間,衍生眾多健康福利問題。
這篇文章惹來全國農夫聯盟和禽畜業協會撰文反擊,指業界的操作完全符合「小拖拉機」農業質量安全體系對衛生和動物福利的要求。但 George 批評的正是整個社會對現代農業生產方法不合理之處的漠視,以致業界的標準寛鬆得毫無意義,以雞隻為例,雞場的密度規定不可少於 38kg/m2,意即每隻雞所獲的空間只有一張 A4 紙大小。
所以,此時 George 看到 Jeanne Willis 故事中的快樂牛牛時,他立即看出問題所在──整個社會共同地,有意或無意,迴避去展示食物生產現實狀況。他向《觀察家報》了解,報章立即就沒清楚標明其為廣告道歉並即時更正;他向作者了解,作者說她是受芝士公司委約創作一個快樂牛牛的故事,並非推廣芝士;他向芝士公司了解,芝士公司並沒有回答他們的牛奶有多少來自可以在草地自由奔跑的乳牛。
這個案例提醒我們重新檢視現實生活,的確現代飲食習慣對肉食的大量需求,導致工廠密集式禽畜生產不斷擴張,飼料生產對耕地的需求,亦使大量的雨林消失。而大魚大肉的飲食文化,正在不同媒體中不斷強化,使得需求與供給的循環愈轉愈快,各種環境和健康問題亦愈演愈熾。然而,在各種訊息中,被有意無意忽略掉的,卻是這些十分有問題的生產方式。
只有將碟中的食物與它的生產方式重新聯繫起來,人們才有機會評估自己對肉食質和量的要求。這就來到我們的兒童教育,當童書仍然繪畫著農場內農夫與動物的一片和諧之際,我們的孩童卻渾然不知,工廠已取代絕大多數的農場,成為動物生活的場景,現實中那些可愛的花豬也終其一生都不能享受陽光照射到背上的滋味。
當然你也可以說,只有讓兒童看過最美好的事物,他們長大才懂得有所追求。只怕,在童書中繼續著美麗農場神話,其實也只是童書作者和兒童教育者脫離現實、因陳守舊的表現。也許,好像 George 所說,是時候讓大家都多一點清醒,多一點想像,針對現實的難題,為美好的將來提出漂亮的解決方法。
|
|
|
|
圖片來源:YouTube 截圖 |
你睇咗未
給生命的《禮物》
一段令人久久不能釋懷的短片。要真的相信並實行「眾生平等」並不容易,因為人會不知不覺間使用著兩套,或更多套的價值觀來處事。這段短片十分細膩地讓我們感覺到,人類不同的標準帶給動物何等殘酷的命運。
下段文字含有劇透,建議閱讀之前,先看了這個只有四分半鐘的小故事。
導演捕捉了很多細致的表情,手持心愛小玩具的小女孩被陌生男人接走,面對未知的前景,她眼神忐忑又期待,在車上她好奇地打量著周遭;在領受完陌生人與她分享食物後,她感到放鬆。抵達新家,每個家庭成員都熱情地迎接她,視她為一家人,母親為她打扮,父親帶她漫步,姐姐與她遊戲。
但當日子一天天過去,小女孩偶爾因不小心弄翻飲品,或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為家人惹來麻煩而遭到責罵,慢慢大家開始對她失卻熱情,不再喜歡和她玩耍,甚至對她感到厭煩。最後,父母下了一個決定,把她帶出門,載到無人的郊外,將她心愛的小玩具用力抛向遠處,待小女孩跑出去拾回玩具,回頭父親已駕車絕塵而去,把她遺棄在荒野中……
在汽車的倒後鏡中,我們看到了這個小女孩其實是一隻被擬人法處理的小狗。
得寵時親密如家人,失寵時被棄如敝履。棄養動物的情況,時時刻刻發生在地球不同角落。根據香港愛護動物協會網頁,協會和漁護署每年都分別處理數千至一萬隻各種因不同原因被遺棄的動物。這個匈牙利導演製作的動物權益廣告以人狗無差別的處理手法,讓人驚覺人類對待其他生命的雙重標準,最終為動物帶來極大的傷害和痛苦。
如果這短片觸動了你的惻隱之心,希望你能慎重對待寵物的生命,無論是送出,還是領養,都要做一個有責任的人。除了寵物,我們亦可以細想,還有多少與我們共享地球的生物,都因為人類中心的自私想法,生命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
|
|
|
圖片來源:Wikipedia |
綠色天下
台灣實行新強制基改標示
討論多時,台灣終於落實在一個月後的 7 月 1 日至年底,分階段實施基改食物標示新制度。以基改標籤的立法情況來看,中港台中以香港的基改食物知情權最為落後。
根據《上下游》報道,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在 5 月 20 日公告,新基改標示將在今年內按不同類別、品項及販商,分三階段全面實施(標示字體的高度及闊度不得少於 2 毫米),第一階段在 7 月 1 日實施,第二階段在 10 月 1 日, 12 月 31 日則全面實施。
基改原料佔 3% 以上的食物,在包裝上強制標示「基改食品」, 3% 以下則可自願標示為「非基改食品」,但原料沒有基改品項的(例如目前沒有基改商品的黑豆),則不可標示為「非基改食品」。而非故意摻雜率,亦定在 3%(歐盟的標準為 0.9%)。違規的罰款在 3 萬至 300 萬台幣不等。
而高層次加工品,如醬油、大豆沙律油及玉米糖漿等,雖然已不能在產品中檢驗出基改成分,但若使用基因改造食品原料,仍須加註標示,如:「本醬油產品為基因改造黃豆加工製成,但已不含基因改造成分」。
從全球基改食物標籤立法情況來看,澳洲和大部分歐洲國家屬嚴格標籤,巴西、中國、日本和部分亞洲國家屬中度標籤,雖然美國和加拿大屬低度標籤,但一直以來社會都有強大的聲音要求立法標籤。而香港方面,縱使中國早在 2001 .年已立法,消費者委員會亦批評政府遲遲未立法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強制基改食品標籤立法一事仍遠未聞樓梯響。
除就標籤立法,台灣社會亦積極推動為學童提供非基改膳食,就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的大原則下,強制標籤立法是政府應有之義,社會實應有更多討論。 |
|
|
|
圖片來源:摘自《地圖藝術實驗室》,台灣遠流 |
有機生活小知識
自製食物來源地圖
每天傍晚坐在餐桌上準備享用一天最豐盛的晩餐,你也許好奇過,這些林林總總的食物,來自何方?這時,你可以嘗試親手繪畫一張自己的食物來源地圖,看看它為你帶來什麼意想不到的訊息。
製作綠色地圖的風氣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透過這些主題性地圖的創作,可以讓我們有機會就一個主題進行探索,再把搜集回來的數據,整理成有意義的訊息,與大眾分享。地圖既能表達客觀的數據,又能呈現個人角度,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溝通工具。
《地圖藝術實驗室》一書介紹了幾十種製作地圖的創意練習。大多數地圖都是用來表達你去過或想去探索的地方,「來源地圖」卻是站在一個定點去追尋出現在眼前的物件的來源。這種地圖概念很適合用來感受全球化的影響,並了解自己正在使用的物件的碳里程。
「來源地圖」的主題可以是任何人、動物、物件,只要能引起你好奇心的,你都可以利用這個方式去探究一番。書中便舉出一些例子,如鄰居的祖居地,我想這主題很適合去了解一個移民組成的社區;若自己的家族就是來自不同文化,可以試下做一個地圖標出親戚出生地,當然,在生活中觸目可見的最多就是不同的日常物品,而食物來源圖更是一個很有用的工具,讓我們對每天都影響著健康的課題,有確實的了解。
我們不如就試下從自己的餐桌開始,感受一下地圖的效能。首先隨便上網下載一張簡單的世界地圖(對,是世界地圖,做完這個地圖,你會發現餐桌就是世界)。然後選定一餐飯作為研究對象,開飯前拍下一張照片作紀錄,把可以想到的單元列出清單,然後你就可以展開追蹤過程。
從廚房開始,看看烹調過程用到的食物原料,你可能得到以下答案:粟米油產地是馬來西亞,米來自泰國,菠蘿罐頭來自菲律賓,辛辣麵來自中國,花生油、炸粉來自日本……然後,你開始追蹤餐桌上的主菜,這可能需要回到購買產品的舖頭,與店主做個訪問,菜心來自寧夏,三文魚來自挪威,雞翼來自巴西。水果中,蓮霧來自台灣……
有了食物清單與來源地,你可以著手繪製地圖,根據你的美學標準和繪畫能力,可以繪畫出物件,又或用相片剪貼到地圖上;可以將動物畫到地圖的產地上,又或畫在地圖四周,用線條將物件與產地連接起來。效果都是能清晰反映我們的食物供應最依賴哪個地方,它們又經過多遠的路程才來到我們的餐桌上。我們只有掌握到充足的資訊,才能夠有意識的實踐綠色生活。
|
|
|
|
|
周兆祥的世界
自我催眠基本鬆弛功
想鬆弛一下?嘆一嘆? 原來好易咋! 這個「逐步加深鬆弛法」,是自我催眠常用的基本技法,適用於所有自我催眠的場合,作為進入狀態第一階段。找個舒服寧靜又不受干擾的地方,坐下或躺下。 放鬆全身……
|
圖片來源:周兆祥的世界 |
全文 |
|
|
特別推介
端午親子艾草樂
古時民諺有云:「端午掛艾」,又或是:「端陽艾葉如旗招百福」等,可見艾草在傳統端午習俗有其重要的地位!一家大少在端午節共同發揮創意,印染自然風格的布袋或手帕,並以艾入饌,自製艾粿這種傳統美食,還可將艾草小盆栽帶回家「端午掛艾」呢!
|
|
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