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焦點
不教之教的教育理念

教育並不一定只發生在學校。實踐「反學校」教育理念的教育工作者,相信脫離學校的那一套標準化教育方式,更能達到教育目的。怎樣做?一齊來看看今期《稻草人》雜誌封面故事「不教之教──學習由孩子話事」。

什麼是「反學校」(unschooling)?這個 1970 年代開始出現的詞語看似十分激烈,根據反學校教學法之父、美國教育學家 John Holt 的解釋,當他使用「unschooling」這個詞時,意指的是「將孩子帶離學校」。

不過,這又使得「反學校」易於與「在家上課」(homeschooling)產生混淆,而不少在家上課的模式都具備與學校差不多的課程與考核方式。於是 Holt 又再解釋:「當別人追問時,我會說反學校即是允許孩子以家長可容許的最大自由去學習。」他又補充,其實他認為「生活」一詞更符合他對教育的想法,即孩子透過真實的生活經驗進行學習,而非由大人操控。

「反學校」的實踐者相信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充滿好奇心,而他們的發展階段又各個不同,與其教一堆將來不知道會否使用的東西,以工廠式的標準化模式來評核每一個學生,他們選擇誘發孩子的好奇心與學習意欲,學懂如何學習,以致將來他有能力學習任何想學的知識。

在香港,近十年來已經有自然學校、華德福、在家上課等不同變奏的另類教育模式出現,「反學校」亦於一年多前以學前教育模式開始發展,在封面故事中,我們可以從實例中看到反學校的老師,在幾乎沒有課程的教育方式中如何引導學生。另一個美國的例子,則讓我們看到這套教育模式的畢業生,如何投身社會。

無論另類教學模式的香港社會接受程度如何,它們的出現都表示了社會對多元價值觀選擇的需求,亦是對主流學校教育模式過於走向考試主導及非個性化的反思,若主流教育模式能因此而檢討及修正,相信更多學子能夠受益。

按此下載第 73期《稻草人》電子版(pdf, 12.3MB)
按此下載免費索取或索閱地點(pdf, 700KB)
 

圖片來源:YouTube 截圖
你睇咗未

泥土向前衝

你可知阿當即泥土的意思?你可知人類與泥土都由差不多的元素組成,一茶匙泥土的生命力卻比起整個人類還旺盛;一掬泥土擁有的有組織訊息,比起地球以外所有已知星球的表土都要多?即將踏入 2015 國際土壤年,讓我們一起向泥土致敬。

《泥土向前衝》是根據 Bill Logan 著作《Dirt 》拍攝而成的紀錄片,由億萬年的宇宙星塵散聚講到今天的兒童如何透過食物與泥土重建關係,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備,看完你會對那怕一丁點的塵土,都會肅然起敬。

泥土孕育萬物,還淨化水源,調節空氣,然而人類不顧後果的耕作方式、唯利是圖的開採砍伐,已使得地球數百萬年來無數生死轉化才累積的肥沃表土,面對不可挽回的流失,綿密的生態關係網正在崩解。難怪其中一名受訪者這樣說,如果泥土裡所有生命都有投票權,人類肯定會遭驅逐出地球無疑。

不過,影片最後要傳達的訊息,是人類有能力摧毀,亦有能力治癒,每個人細小如微塵的力量,合起來就能改變世界。在國際土壤年,讓我們一起合力重建地球獨特而美麗的外衣。

 

綠色天下

拉闊香港農業想像

年初施政報告提出的農業政策檢討,終於在一年將盡之際傳來樓梯響。數個關注團體迅速召集關注本地農業的人士,出席名為《拉闊本土農業──香港生態城巿想像》的研討會,集思廣益,為即將出爐的政策討論暖身。

雖然政府尚未公布任何諮詢討論文件,但這個由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牽頭的研討會,便開宗明義希望能擴闊巿民對本土農業的想像,短短一個下午的討論,分了「鄉郊發展」、「生態系統」、「均衡社區」和「食物教育」四節進行,雖然討論難以避免只屬蜻蜓點水,但盡量點出農業影響所及的範圍,開啟更多未來討論的可能。

在第一節,前香港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和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的林志光,均在農業的多元功能中,特別強調鄉郊在都巿的社會功能,尤其是滿足心靈需要的生命教育範疇。規劃師杜立基為政府的農地規劃抽絲剝繭,提出檢討法定圖則制度,既保育優質農地,亦容許農業活動在其他土地用途地帶中發生。而修訂/制訂建築/地契條款,為耕種活動創造更多空間,亦是可考慮的政策方向。

而土地正義聯盟的朱凱迪則從歷史回顧指出,過去半個世紀香港農業發展與政治氣候密不可分,未來亦應從政治領域,如鄉村組織、區議會等,重拾對香港農業的發言權。

在以生態為主題的第二節,長春社的吳希文認為原以保育為目標的塱原,十年來的成果,同時證明了濕耕農業模式,具有極高的生態價值。而香港自然生態論壇的黃志俊指出,研究發現農地並非有如一般講法的低生態價值,而樹林、河流、農地等不同性質的土地用途,各自具備不可替代的獨特角色,互相配合,不應孤立地評估其生態價值。本地研究社的劉海龍現正關注近年冒起的多個水耕場的操作,探討其對生態及本土農業的影響。理大應用社會科學學系的鄒崇銘則正跟進政府的新保育政策如何能有效平衡發展與保育。

第三及第四都是社會實踐案例,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姚松炎跳出數字分析,分享自己居住的屋苑如何透過推行社區園圃、廚餘回收等實行社區連結、創造資源。林世昌講都巿天台農莊如何將耕種帶入社區,林麗珊談社區中不同角色,如家庭主婦等均能在支持本地小農等社區經濟範疇發揮力量;柯列佳在綠腳丫的實踐,證明家長和小孩透過食物、繪本及親身體驗,能成為推動改變的強大力量;為餐廳物色本地食材的小明的經驗,讓我們思考如何加強生產者與巿場的良性互動;而在自然學校任飲食統籌的愛華,則以強烈的感染力示範了傳承在建立飲食文化與社區實踐的重要性。

第三四節的分享不強調理論與數字,而是動員了講者作為耕作者、消費者、食物製作加工者,乃至食客等的親身感受與實踐,將香港必須保留農業的訊息最有力的傳播出來。這方向絕對是吸引更多普羅巿民關注農業議題的最佳切入點,畢竟農業就是生產食物的行業,食物是維持生命的基本,是健康快樂的泉源,更是累積文化、創造意義的媒界。
 
有機生活小知識

祖傳番茄種植

一代傳一代的自留祖傳番茄,帶著獨特的味蕾記憶,總讓人在純粹的食味之外,多幾分留戀。但栽種起來,病蟲害和產量表現卻難免不及很多雜交新品種。參考這些建議,來增加成功率吧。

瀏覽美國 Johnny’s 種子公司的網頁,時常能看到有用的栽種經驗分享。這次便有他們的研究團隊分享如何為祖傳番茄增加產量

有別於抗病能力較強的新品種,種植祖傳番茄首要解決的是病蟲害。病蟲害不獨影響產量,亦令食味表現下降,故他們的第一個建議,是採用嫁接技術,將祖傳番茄的植株嫁接到另一種抗病力強的品種之上。

第二個要點,是保持種植環境的通爽。潮濕生長環境會增加番茄的病蟲害,高棚架及修剪側芽能增加空氣流通,並讓果實結在較高位置。植株之間的間距亦十分重要,行距最好要有四呎,而株距亦建議在一呎以上。而灌溉方法,建議採滴灌方式,噴灑會令葉子過於潮濕。

控制水分在果期亦特別重要,因為過多的水分會進入果實,不但令味道變淡,亦令果皮爆裂。

戶外種植的番茄,覆蓋泥土十分重要,既能防止來自土壤的病蟲害,亦能保濕及防止雜草生長。

有關嫁接及修剪等種植技巧,網頁上均有有用的接結提供進一步的參考。當然,有系統的經驗總結,才是找到適合種植你自己的番茄品種的最佳方法。所以,也別忘了做詳細的田間紀錄。
   
周兆祥的世界

不如為天所欲為

近年越來越覺得,我們想得實在太多太多了。尤其是今天的香港人。不斷在勸提問的朋友說:「別再想那麼多,不如靜下來,自然會收到上天的答案,獲取最需要的真智慧。」……
圖片來源:周兆祥的世界 全文
活動好介紹
歡樂尋根趣
洛神甜蜜傳社群 ── 慈善贊助活動2015
「非常慈善 ‧ 非常稻」 ── 慈善贊助活動2015
齊享有機菜──慈善贊助活動2015
 
 
課程好介紹
有機耕種體驗課程
有機耕種基礎課程
 
 
綠領職位
農夫(荔枝窩項目 )
農務幹事
農場技工
農夫
 
 
本地有機速遞

12.26 綠色聖誕同樂日
  自然脈絡 主辦
 
「廣東惜食語錄」月曆慈善義賣
  食德好及合和地產 The East 合辦
 
2015.1.
10 、17 & 24
「香港跨境村莊」系列講座
三聯書店與 Open Quote 合辦
   
 
 
綠田園基金是一個註冊非牟利慈善團體,於 1988 年由一群關心現代農業、關心人類環境的人士所組成。我們一直致力推廣有機耕種及綠色生活訊息,並發展適合本地情況的綠色教育活動。在粉嶺的鶴藪,建有全港第一個有機農場,在荃灣,亦建有全港第一個大型長者社區園圃。在這兩個場地裡,我們開展本地的有機及綠色生活教育工作,讓參加者藉著接觸泥土,體驗自然生活。現在香港有數個商營機構的名稱與我們雷同,如公眾對本會工作有疑問,歡迎與我們聯絡。

電郵 / Email Add:
info@producegreen.org.hk
電話 / Tel:2674 1190
傳真 / Fax:2674 8077
地址 / Address:新界粉嶺鶴藪村 18 號 / 18 Hok Tau Village, Fanling, N.T..
網頁/ Homepage: http://www.producegreen.org.hk
 
 
綠田園課程 有機農友計劃 企業贊助活動 支持我們的工作 香港有機生活指南 Like us on Facebook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