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焦點
專業農夫是怎樣煉成的?

在香港這個重商輕農的都巿,年輕人要立志以務農作為終身職業已十分困難,入行後要成為巧手農夫更非易事。《稻草人》秋季號封面故事題為「3 個耕田的青年」,由香港青年入行的故事,道出務農的魅力與挑戰。

阿麟、JohnnySamantha(Sam)都在二三十歲才開始接觸耕種。有別傳統以家庭為主體的務農技術傳承方式,他們都需要由零開始。

Sam 雖生於原居民家庭,但家族的農地早就賣掉,自小父母亦不讓她落田,但血脈中對泥土的親和感還是將她帶回田園。沒有家庭傳承,Sam 積極報讀耕種和永續農業課程,無論是農友計劃,還是園藝工作,她都希望感染更多人愛上耕種。

也是出自對戶外工作的嚮往,將 Johnny 從酒店業拉往農場。務農技術他邊做邊學,將書本的理論化為實踐。他相信有機農產品有需求,不惜投入資金,購入大型機器,希望大展拳腳。

從事了 22 年銀行工作的阿麟,加入老農田有機農場已兩年。因為老闆堅持不以外勞替代本地農夫,他得以接受本地經驗農夫的技藝傳承。經驗要時間來累積,技術靠反覆操作來熟練,但他卻早已深深感受到農業技術的博大精深。

香港農業式微,以家庭傳承為主的傳統農夫訓練方法出現斷層。休閒農業為都巿人接觸耕種提供了入門的基礎,但要滿足商業運作的需要,很多農場選擇以輸入外地專才來解決問題。

這個農業人手青黃不接的問題,在英美和台灣也同樣出現。你會發現這些地方有各種訓練農夫的計劃,以更好的回報組合、符合行業需要的僱傭結構、晉升機會和在職訓練等來吸引年輕人加入。

以英國為例,由於世界人口不斷增加,糧食供應日漸吃重,農業被視為日漸壯大的行業。現時每 7 個就業人口,就有 1 個從事農業或食物生產行業,更預計到 2020 年將額外增多 60,000 個農業職位空缺。

Bright Crop 是一個針對中學生及其老師和家長的教育機構,主要工作是破除人們對農業固有的負面印象,鼓勵年輕人加入農業事業。而 EDGE 學徒計劃則針對已立志成為農夫的青年,鼓勵行業僱主負上培訓責任,提供各種學徒計劃,讓新人學習耕種、管理、貿易等知識,以期訓練出他們真正想要的、有獨立工作能力的幫手。

香港農業規模雖細,仍可以參考這些做法,為自己的行業培訓人手,同時亦為香港的青年提供更多人生方向的選擇。

按此下載第 72 期《稻草人》電子版 (pdf, 19.4MB
 

圖片來源: YouTube 截圖
你睇咗未

讓自己發光發熱

「人體是一個會動的 生 100 瓦特電箱」,就是這一句啟發了 15 歲的加拿大中學生 Ann Makosinski,發明出以手心的熱量發電的手電筒。Ann 的格言是,遇到問題就想辦法解決。

Ann 是波蘭裔與菲律賓裔的混血兒,一次隨母親回菲律賓認識了一個叫瑪利亞的聰明女孩,回國後繼續保持聯絡。當收到瑪利亞說她考試全不及格,Ann 十分驚訝,一問之下,原來因缺乏電力供應,瑪利亞無法在晚間溫習功課。

於是,自小熱衷科學的 Ann 決定為好朋友做點事,解決照明問題。但在缺乏能源的地區,她能做什麼?除了消耗新能源,我們能從另一方向想辦法,亦即採集現成沒被利用的能源嗎?她想起人體也能釋放能量的說法,於是想到可以利用自己暖暖的手心。

人體每天平均能釋放大約 100 瓦特的能量,即大概 2,000 食物卡路里。人類用盡辦法以不同方式耗用地球能源,來保持這個皮囊燈箱每天正常運作,實在不應輕易讓自己的能量浪費掉。

其實已有很多人在思考人體能量的應用,其中一個難關在於儲存。Ann 為了幫忙朋友解決難題,想到了即時可派上用場的手電筒。人是恆溫動物,有生之日都是 24 小時不間斷地釋放能量,只要即採即用,就能避過儲電的難關,因為使用手電筒就是需要我們一直用暖暖的手心貼著它。

Ann 展開各種資料搜集,發現了一種叫帕爾貼熱片(Peltier tiles)的東西,只要將一邊加熱,將一邊冷卻,就能產生電流。她將帕爾貼附上圓形的鋁管上,構成電筒的主體;燈炮就選用了慳電的 LED 燈膽。她亦反覆試驗,想辦法解決手心產生的電量太過微弱的問題。終於製成品為她帶來多個科技發明獎項,她更希望進一步改良及大量生產應用。這項發明也讓她獲邀到 TEDx 演講,題目就是「讓自己發光發熱」(Be the source)。

Ann 的故事十分具啟發性,聽完讓人想到很多點子,例如早上更衣外出,就想到如何讓緊貼我們身體的衣服,成為能採集能量的工具?搭小巴火車時,就想到每個人都用自己的屁股坐暖了一張張座椅,若座椅能將我們的能量用作車箱照明,該多好?還有,現在不是人手一機嗎,用手心為手機電池充電(以 iPhone 為例,每小時運作只需 5.45 瓦特電而已)又如何呢?

Ann 的名言是「你遇上難題?你去解決!」作為一個青少年,她也期許其他同齡人不要成為社會的問題,而是要做解決方法。讓我們都來參與,不要將解決方法交到只提供某一類答案的人手上。當人人都想辦法,這世界就會少很多難題了。


 

圖片來源:龍貓故鄉基金會
綠色天下

龍貓森林:永遠保護著土地

8 月底,龍貓故鄉基金會再次透過公眾集資,購入了其第 26 座森林,一片古老茂密的森林植物寶庫。基金會認為,傳統鄉村生活場景與自然景色,是屬於大眾的,所以保護它亦是大家的責任。

在距日本東京巿區 40 公里的埼玉縣狹山丘陵,佔地 8,650 公頃,擁有 1,400 種植物、19 種哺乳類動物、超過 200 種鳥類,以及 2,500 種昆蟲、蛙和蜥蝪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更是宮崎駿環保意識濃厚的《龍貓》取景之地。那裡的農場、稻田、濕地、湖泊和樹林等保留著不受時間影響的傳統樣貎,居民早在 1970 年代已開始有意識作保育。

但隨著時代發展,房地產發展、砍伐及堆填等問題對該地的威脅愈來愈大。為了保護具歷史及人文意義的鄉村景色和具科學及生態價值的自然地貌,讓子孫後代能夠繼續得見這片祖先留下來的美麗山林,讓這裡的動植物繼續以此為家,當地人士於 1990 年得到宮崎駿的支持,成立龍貓故鄉基金會,發起龍貓森林計劃,向民間集資,與政府和財團鬥力。 基金會截至 2013 年獲捐款 41 千多萬日圓(約 3 千萬港元),自 1991 年買下第一片山林起,至今已擁有 26 幅地,共約 5 萬平方米,其中 4 幅由民眾無償捐出。最新購入的第 26 號地,佔地 1,683 平方米,購入價 650萬日圓(約 47 萬港元)。

保育的責任應否由政府承擔?龍貓故鄉基金會購入第 6 塊地後,就因這個問題展開爭論而停止買地。然而,若只是監察政府而政府背棄諾言的話,山林被破壞後就難以復原,所以自現任基金會理事長安藤聰彥 2007 年接任後,便決定不去冒這個險。

雖然基金會的目的是持續募款購下整個廣闊的丘陵,但募得多少款項和購得多少土地並非重點,基金會工作的意義,是「永遠保護著土地,啟發大家保護自然環境及保護歷史文物的重要性,並把這些想法傳至後代。」
 

圖片來源:Wikipedia
綠色天下

如何判斷基改網絡謠言

有關如何判別基改食品及其對人體的影響,網絡上的不少文章含不實資訊,雖已有很多人回應指正,但借助社交網絡的強大輻射力,這類文章能無止盡地流傳。一般巿民要如何對待這類自己沒有能力判斷真偽的文章呢?

七彩顏色的粟米、黑色肚臍的黃豆、光滑少坑紋的薯仔、不會發芽的種子、巿面絕大多數木瓜、XX機關不吃的食物……這是否一定就是基改作物?只有單一的特徵描述或無法證實的說法,一般都不能確定一種作物是否基改種。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基改闢謠》一文就對這個題目有詳細解釋,台灣專門討論基改問題的網站「GMO 面面觀」,不久前也貼出文章《中國基改有毒文章真真假假》(14-08-31.3,指出不少誤區。

網絡文章針對普羅巿民對絕對答案的追求,往往以不盡不實的內容來混淆視聽,動機無從估計,後果卻是製造恐慌,對真正認識基改影響有害無利。

社交網站是傳播這類文章絕佳環境,只要輕率的給出一個「讚」,它已經能傳遍一個人的網絡社交圈子。「讚」很多時候只代表一個人對這個轉貼動作的知悉或感謝,而並非等於對文章內容的認可;很多人轉發文章前也並未詳閱,只為存檔,但文章已被傳播,影響已經造成。

要停止這個現象,慎重回應是第一道關,除非已細閱文章,否則切忌不作判斷地轉發或說讚。做任何動作前,閱讀前人對這個貼文的留言也是十分好的參考,很多時有識之士都不會對謠言禁聲,而會不吝指出錯誤,提出更正。

如果可以花多一點時間細閱,你可以憑文中有沒有提供清晰的資訊來源或相關研究機關名稱等,初步判斷是否應該對文章存疑。若有疑問,只要將標題及部分內容複製到互聯網搜尋器,你一般都能夠搜尋到各種對該文章的討論,稍為瀏覽一下,就能獲得更多資訊,既有助判斷,也能增長知識。
 
周兆祥的世界

坐車吃東西有什麼害處?

你會不會在乘搭巴士、小巴、私家車的時候拿東西出來吃?不錯,一邊乘車一邊吃點零食,是解悶的好辦法。生活在香港那麼忙碌,在汽車上「解決」三餐,確是節省時間的招數。可是,……
圖片來源:周兆祥的世界 全文
特別推介

免費「有機農友見學日」

讓有意實踐自種自食、綠色生活的朋友,藉著參觀有機農場,親身與導師對話,了解「有機農友計劃」所提供的服務及支援。同時,亦可嘗試使用農具,實習基本農務如下田翻土下種等耕種工作,體會當中的樂趣。費用全免,包括接駁交通。
  全文
活動好介紹
Show 洛神葵
公開稻米活動 ──津津樂稻 2014(晚造)
齊享有機菜 ── 慈善贊助活動
 
 
課程好介紹
有機耕種體驗課程
有機耕種基礎課程
家居種植課程
 
 
綠領職位
招募農務幹事
招募農場技工
招募農夫
 
本地有機速遞

9.25 香港無冷氣夜
  環保觸覺 主辦
 
9.28 麵粉工作坊 2.0!
  馬寶寶社區農埸 主辦
 
10.1 「從田野到餐桌」之農場探訪
  中環農墟,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主辦
 
 
 
綠田園基金是一個註冊非牟利慈善團體,於 1988 年由一群關心現代農業、關心人類環境的人士所組成。我們一直致力推廣有機耕種及綠色生活訊息,並發展適合本地情況的綠色教育活動。在粉嶺的鶴藪,建有全港第一個有機農場,在荃灣,亦建有全港第一個大型長者社區園圃。在這兩個場地裡,我們開展本地的有機及綠色生活教育工作,讓參加者藉著接觸泥土,體驗自然生活。現在香港有數個商營機構的名稱與我們雷同,如公眾對本會工作有疑問,歡迎與我們聯絡。

電郵 / Email Add:
info@producegreen.org.hk
電話 / Tel:2674 1190
傳真 / Fax:2674 8077
地址 / Address:新界粉嶺鶴藪村 18 號 / 18 Hok Tau Village, Fanling, N.T..
網頁/ Homepage: http://www.producegreen.org.hk
 
 
綠田園課程 有機農友計劃 企業贊助活動 支持我們的工作 香港有機生活指南 Like us on Facebook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