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期焦點
|
|
恢復農地的生機
香港人一直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以為他們沒有農地的業權,就沒有發展農業的權利。農業本應是一個地方重要的公共政策,但在香港,卻如同目前的絕大多數農地一樣,任由其荒廢。在政府提出會於本年度就農業政策展開諮詢,同時卻計劃在新界展開多個發展項目的背景下,本期《稻草人》以專題「一方水土──香港農地的生機」,探討香港農地的多元價值。
香港雖然一直以城巿作為自我形象,其實她擁有一個比城巿面積大三倍的鄉郊,當中新界北就是肥沃宜耕種的氾濫平原,在過去現在都是香港主要的蔬菜生產區,雖然規模不能同日而語,但珍貴的泥土資源仍在,而且我們亦有對農業充滿熱誠的農夫,透過與泥土的互動,為泥土增值,讓人的生活環境與大自然均得到復育改善。在這部分,專題採訪了土壤學專家鄒桂昌教授及農場主人兼永續栽培設計導師葉子盛。
香港雖然一直重商輕農,其實新一代已跳出城巿的視野,從全球永續發展的角度,看到農業與自然保育等的前瞻性價值,從而將美好將來的願景鑲進農業景觀中。自然景觀及生態保育,不獨擁有商業價值,更是一個都會透過展示其生活質素和對全球生態的貢獻來增加競爭力的重要籌碼。這個部分,專題採訪了以生活投入農運的東北婚禮主角劉海龍及保育塱原濕地的推力吳祖南博士。
馬寶寶社區農場、土地正義聯盟、鄉土學社、本土研究社等眾多關注農業的新興組織,視農地為掙脫主流經濟模式、追求自主生活、試驗永續環保理念、尋找本土性的實踐場所,為農地賦予前所未有的功能。
農地的多元價值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巿郊農業中,愈來愈受重視,眾多被訪者均一致認同,香港必須制訂農業政策,以保護農地數量,恢復土地的生機。
按此下載第 71 期《稻草人》電子版 (pdf, 12MB)
按此下載第 71 期《稻草人》的免費索閱地點(pdf, 700KB)
|
|
|
|
圖片來源:
YouTube 截圖 |
你睇咗未
《蟬的回歸》
自然歷史攝影師 Samuel Orr 自 2007 年開始拍攝蟬的生長形態,這段短片濃縮了蟬自破土而出,到完成整個生命歷程後,孕育的下一代又回到土中的精采一生。看了這段片,再聽窗外蟬鳴,一樣的聲音,已帶來不一樣的想像。
當我們聽到窗外蟬鳴,這批透過腹腔共鳴發出巨響的蟬,已在泥土中蟄伏 17 年,破土而出也已 1 個月了。這個月是牠們生命的最後時光,牠們要趕緊在這段短短的時間內脫殼、羽化、交配、產卵。Samuel Orr 不獨用鏡頭呈現了這樣一般人難以看到的畫面,還讓我們感受到昆蟲生命的莊嚴,就是用一種看不到的強大力量來成就整個物種的生存。
北美比較著名的周期蟬(Cicada),根據牠的生長周期可分為 17 年蟬和 13 年蟬,牠們幾乎沒有攻擊力,唯一的防護機制,就是數量,以殺之不盡的數量來維持物種的生存。此外,牠們在泥土長時間的單獨生活,也是逃避天敵的方法。只是,讓人十分好奇的是,究竟在演化過程中發生了什麼大事,讓牠們選擇了這個孤寂的方式來生存?
Samuel 現正透過向群眾募捐方式,籌集資金完成這部約 1 小時的紀錄片,並將於今年內在美國的 PBS 電視台播放。大家可從 Samuel 為這個紀綠計劃設立的網站「Return of the Cicadas」可以看到攝制過程中的見聞分享,以及捐款詳情。
|
|
|
|
圖片來源:
Wikipedia
|
綠色天下
西澳基改污染案敗訴
史提夫和米高是老鄰,大家都種油菜,不過前者是有認證的有機農夫,後者種基改品種。收割時,米高的基改種子隨風飄過來,污染了史提夫的農場,令史提夫失去有機認證,但法庭卻判米高無需賠償,農業界對此的討論竟是放寛有機認證對基改的容許度。澳洲的有機標準對基改採取零容忍,這令澳洲有機產品在業界享有特別地位。作為全球第二大油菜出口的澳洲,利潤主要亦來自非基改油菜。
這次基改污染案,同時令有機農夫史提夫失去有機認證和外銷許可,故他入禀法院向米高索償 8 萬 5000 澳元。但法院以米高栽種基改品種及其採收方法均屬合法為由,判史提夫敗訴,同時,認為有機標準對基改零容忍的做法並不合理。
歐盟有機標準對基改成分的容許量為 0.9%,有論者認為如果澳洲向歐盟標準靠攏,可以在基改作物生產愈來愈普遍的背景下,避免令農夫陷入史提夫這種困局。但亦有說法指,過去 5 年,澳洲的有機巿場以平均 12% 快速增長,法庭的判決將影響澳洲有機產品商譽,並對巿場產生負面影響。
作為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基改污染案,澳洲法庭的判決影響重大。但與較早前香港政府遷就巿場現況,而將三種農藥剔除同出一轍,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標準的設定,是要設立底線確保業界水準,還是不斷放寬標準去迎合業界?
|
|
|
|
|
有機生活小知識
用腦除雜草
作為一個種植新手,撞過板方知管理雜草真的要用下腦。首先要了解雜草的生長特性,繼而要懂得如何與之鬥智,因為草之為草,它們真的很懂得生存之道。
先說一個失敗經驗:開了一塊田,為了不想破壞原來的泥土結構,徒手拔走了表面看得到的雜草,稍稍翻鬆泥土後,便將一堆莧菜種子直播在泥面,再順手將拔出來的雜草蓋上去,以保持泥土濕潤。
這當然是粗疏地看了一堆什麼農法理論後,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做法。好了,接著連日下雨,幾天不落田,一落田看傻了眼:整塊田幾乎變回開田前的樣子,野草長得快活極了!而莧菜和雜草,那還分得出誰是誰!
原來剛拔出來的野草,趁連日大雨,又把根鑽回泥土中;而翻開泥土又讓更多草種露出泥面,得以發芽。
從一篇名為《永續農業的雜草管理》的文章得知,有研究發現 1 平方米、深 6 吋的泥土,就含有 100 至 3,000 粒有效種子,這些種子數十年後仍能發芽,如蔓陀蘿(Jimsonweed)種子埋在泥土 40 年後仍有 90% 發芽率。泥土根本就是雜草的種子庫,草種安坐泥中,非常有耐性的靜候出頭天。
草種只要埋在土中 2 吋以下就處於休眠狀態,翻土開新田為草種提供了最好的發芽時機。文章提供數個點子,選出數個不需特別工具的方法與大家分享,首先,當然是減少大幅度翻土,這方法既騷擾泥土,又將大量草種帶到泥面。
在栽種作物之前先翻土,誘使草種發芽,待雜草長成幼苗後,即以鋤頭去除,也是一個方法。若翻土與播種同步部進行,則可在作物種子發芽前一兩天,才用鋤頭輕輕鋤走同時發芽的雜草,這樣便可避免日後作物與雜草競爭水分、營養、光線和空間。要知道作物種子的發芽狀況,可從旁邊挖出一兩粒檢查一下,或以一塊小玻璃代替泥土蓋在種子上,方便觀察。
另,覆蓋塑膠質料的護根,可有效阻止雜草生長;把拔出來的雜草曬乾(記住一定要曬乾),鋪回泥土作乾草護根,雖效果稍遜,但當乾草分解卻能為泥土提供養分和有機質,實屬美事。若有休耕期,休耕期間種以快速發芽和生長的覆蓋作物,亦能有效控制雜草生長。
以上是對付一年生雜草的方法,多年生雜草帶來的麻煩更多。只要有根或塊莖殘留在泥土中,多年生雜草就會重複出現。而只摘取泥土以上部分植株,可能會刺激泥下的根部長出更多新芽,或在地下向四周蔓延。
對付多年生雜草,若情況輕微的話,則需要逐棵挖掘,連根拔起;而反覆的摘除亦能消耗根部的營養,減弱其生長。若情況嚴重,則需深翻泥土,讓雜草的根繫在太陽下曝曬。
雜草長在泥土上,搶走養分,是作物的敵人,但拔出來後,卻能回歸泥土,成為養分,為作物提供裨益,想到這點,除草時心情便愉快起來。
|
|
|
|
|
周兆祥的世界
讓我們靜出幸福
學會了欣賞安寧,是近幾年來最有福氣的其中一件事。想安靜下來之時有條件(包括閒情、環境等),得到至少一陣的安寧,更是值得衷心感恩的樂事。
|
圖片來源:
周兆祥的世界
|
全文 |
|
|
特別推介
有機農莊親子樂
學校每年舉辦旅行,除了旨在安排小朋友走出課室拓寬視野外,更需要為是次旅行帶出有意義、有教育性的學習;我們知道大自然對小朋友特別吸引,小朋友既可以在農場內呼吸新鮮空氣,在走走跳跳時鍛練大小肌肉,又可以體驗有機生活及學習綠色飲食的概念,最重要更是認識到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適合: 幼稚園學生、小學生及其家長
人數: 最少 500 人
|
|
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