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pedia
今期焦點

搜尋海洋的驚人發現

馬航客機失蹤事件發生超過一個月,執筆之際的最新消息是終於將黑盒所在位置縮窄至數公里範圍內。此前,這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海洋搜索,唯一確認的,是我們的大海已充滿垃圾。

「這是第一次全世界都在看著,是讓人明白海洋已充滿垃圾的好時機。」Kathleen Dohan 說,她是位於西雅圖的 Earth and Space Research 的科學家,長年觀測地球洋流的走向。在《國家地理雜誌》網頁的報道,有一段由 Kathleen 根據長期研究數據製成的縮時影片,我們可以看到,海洋垃圾帶已出現在各海洋環流裡。

所謂「海洋垃圾帶」(Ocean Garbage Patch),指的是來自河流的垃圾、貨輪失事跌進大海的貨物、漁船的廢棄漁具、海嘯從陸地洗刷入大海的各種人類生活碎片等的大量漂浮垃圾,經海洋環流系統帶進相對靜止的區域並不斷積累,形成廣闊的雲狀垃圾帶。

當中最出名的就是
太平洋垃圾帶。這垃圾帶在 1970 年代已經有人預測到,而正式紀錄要到 1999 年才出現。這些垃圾帶內超過九成為塑膠品,除了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分解,對海洋生態的危害更在於它們會因日照而裂成微細碎片,令魚類及海鳥等海洋生物誤食死亡,並進一步污染食物鏈。

現時在各國主力搜尋馬航失蹤客機的印度洋,2010 年已確認全球第三個垃圾帶。(現時全球已發現 5 個海洋環流垃圾帶)海洋科學研究機構 5 Gyres Institute 的科學家指出,這些垃圾帶並不是以一般人誤解的垃圾島的形態存在,而是分散於極廣闊海域的大量零散漂浮物。(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垃圾帶不能透過衛星照片發現,甚至一如搜尋客機過程中拍到的衛星照片一樣,無從確認相中這些垃圾碎片本來的真身)。而這也是令「海洋」清理工作不可能的原因。

因此,科學家提出「海岸」清理是唯一最有效的途徑,這方法不獨為了清潔海岸,更重要的是防止海洋垃圾重回大海,成為無法捉摸、無盡迴轉的危害物。回望 2012 年香港沿岸出現的膠粒污染,巿民自發清理的工作,真是功德無量。

圖片來源:YouTube 截圖
你睇咗未

氣象冷知識:難為季節定分界

中國人閒話家常時,問完「吃飯未」之後第二句就是談天氣了。而談天氣時又多帶疑問:何解剛才還好天,現在就下雨了?何解明明已是春天,卻冷如寒冬?天文台的《氣象冷知識》正好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精神。

多得地球地軸傾斜,當圍繞太陽公轉時,南北半球接受到的日照程度不同,就會產生我們叫做季節的氣候變化。但生活在地球,我們既感受不到傾斜,而感受不到旋轉,取而代之的是有如《四季歌》歌詞所說的春季「綠滿窗」、夏季「柳絲長」、秋季「荷花香」、冬季「雪茫茫」等牽動心靈的景觀和感觀變化,以及豐富多樣的生物及其生存方式。

不過,香港天文台《氣象冷知識:難為季節定分界》告訴我們,季節還可以這樣理解:「季節是根據會重複發生的天文或氣候現象,將一年的時間分開。」

傳統以 24 日的立春為春天的開始,但此後的氣溫仍會跌至攝氏 12 度以下,令很多人對季節的分野產生困惑。短片除了介紹熱平衡這影響地球溫度的知識,還告訴我們,原來早在 18 世紀,歐洲的天文學會已用 3 個月作為單位,來分辨季節,即 35 月為春天,68 月為夏天,911 月為秋天,122 月為冬天,這方法在世界各地延用至今。

隨著全球暖化現象日趨嚴重,極端天氣愈來愈頻繁,我們將會對日漸影響生活的氣候現象,產生愈來愈多迷惑不解。《氣象冷知識》可謂應運而生,自年初推出以來,每周一集,以淺白的語言介紹各種天氣現象,如近月經常出現在新聞頭條的極地漩渦、晴空湍流、冰雹、雲海等,以及如幅射冷卻、冷鋒、季候風等氣象知識,都對日常解惑十分有用。每集兩三分鐘的短片,實在令人忍不住一口氣煲上數集。



 

圖片來源:Wikipedia
綠色天下

從大米七到華蕉

最近不知你會不會也因香蕉瀕臨「滅絕」的新聞而失落?這種由未長牙的嬰兒到老掉牙的老人家都愛的食物,雖說是患上致命的黃葉病,但其實「滅絕」這個惡果卻是人類一手造成的。

也許誇張地用上「滅絕」一詞是愛護香蕉者用以引起公眾關注的策略,實情是這一波的威脅絕對有可能讓現時最常見的香蕉品種全球減產 85%

華蕉(Cavendish,又稱香芽蕉,即是超市常見的那種香蕉,相傳由英國探險家在中國南方農家發現),是這次事件的主角。它與另一香蕉品種「大米七」(Gros Michel,又稱大麥克)是過去一世紀全球香蕉產業最主要種植的品種。

筆者不曾有幸嚐過大米七,據聞它好食過華蕉不知多少倍(有人這樣比喻:大米七是雪糕中的 Häagen-Dazs,而華蕉只是廉價超巿貨色)。可惜,由於感染黃葉病 1 號小種,大米七在 1950 年代開始大幅減產(據說 1930 年代卡通《Yes! We Have No Bananas》 就是因為當年大米七香蕉減產而得靈感創作,十分幽默地反映了人們對這現象的心情),只能在未被感染的地區作少量生產,從此退下國際舞台。

對這種真菌引起的黃葉病 1 號小種具相當抗拒力的華蕉,起而代之,風光了幾十年之後,卻在 1990 年代開始受到黃葉病 4 號小種的威脅,節節敗退,現時已傳到華蕉主要生產區拉丁美洲,很可能將重蹈大米七的覆轍。

為什麼華蕉能成為嬰兒和老人家的至愛,就是因為它無渣的軟滑質感;為什麼軟滑無渣?因為它極難製造種子。現時的香蕉產業採無性繁殖,導致一代接一代的基因完全一樣,無法產生新的抗病能力。加上華蕉佔全球香蕉總產量接近一半,單一品種的「克隆」生產模式,使它一旦染病和擴散,便兵敗如山倒。

雖然無論是國際農業組織,還是受影響國家的農業部門,都嚴陣以待,但一日業界不改變單一品種的生產方式,盡快增加基因多樣性,香蕉即使能逃過今次這一刧,病害終有一天會以另一面目再臨。
 
有機生活小知識

一起來做最完美的運動

眼見身邊的老人家一個接一個出現膝痛,不運動的中年人肚腩則一天比一天大,長期坐辦公室的人更周身都痛,便深感運動習慣的重要。要讓動機最低的一群人走出來,最好的運動莫過於健走了。

在為《健走:行的奇蹟健康法》一書寫的推薦序中,台灣第一個奧運獎牌得主紀政寫到,10 年前她已由推廣馬拉松和慢跑,轉而在全台灣推動她認同為最完美的運動──健走(又稱健行)。

馬拉松和慢跑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起步不易,對於有膝患或日漸步入退化期的人來說,就更不可能。雖是運動員出身,紀政由於患上產後失禁,也不再能以跑步來鍛鍊,1997 年她為了減肥開始健走,每天在跑步機上走一小時,半年已減去 20 公斤。

雖說只是走路,要達至最大效益及避免不當的方式導致傷患,健走還是有很多學問。除了上述的書籍,台灣的「健行筆記」網站提供各式各樣與健走相關的資訊,由入門錦囊、健康知識、健走路線、國際健走消息等都能找到,你絕對能在諸如「六種保護膝蓋的運動」、「下坡的技巧」和「如何避免爬山時上坡喘不過氣」等文章中得益良多。

只要穿上舒適的衣履,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始健走,但有的場所讓我們除了行走,還同時享受環境,我們美麗的郊野公園就是最好的地點。好在,郊野公園的珍貴之處近月來已有很多人站出來現身說法。它的好也讓台灣自然文學作家劉克襄著迷,還寫出了《四分之三的香港:行山‧穿村‧遇見風水林》一書。

筆者由於長期伏案工作,身體各關節日漸僵硬,雖然內心嚮往郊野,但將我從電腦枱拉起來的,卻是十分便利的康文署健身室

只要參加過康文署舉辦的「正確使用健身室設施簡介會」或「器械健體訓練班」(出席率達八成或以上),就有資格使用健身室。你只要花上十三四元就可以在健身室鍛鍊 1 小時,而 $180 的月票,更能讓你隨時(無論晴雨),只要有少許空檔就可以走進去動一動。

別以為健身室是大隻佬的專利,筆者使用過才知道這絕對是一個誤解。相反,健身室的設施可以讓人以配合自己程度的方式進行運動,最適合剛開始建立運動習慣的人士。在那裡,舉啞鈴的大隻佬有是有,邊踏單車邊聊天的師奶也不少,在跑步機上漫步的銀髮族更是常客。

筆者猶記得第一次踏上跑步機,發覺自己在狹窄的跑步器上行走時,竟然東歪西倒,無法平衡,才醒覺日常的平衡感是刻意遷就的結果。在無法挽回的健康失衡到來之前,快點起步吧。你會發現,在身體起變化之前,你已率先獲得運動帶來的清醒的頭腦和愉快的心情。
 
園圃物語

保育泥土

連日來的豪雨令園圃內大部份蔬菜凋謝零落,顯得楚楚可憐。義工們在雨後忙碌地整理菜田,希望園圃能在短時間內恢復原貌。
圖片來源:馬憲恩 全文(pdf, 288KB)
周兆祥的世界

打麻將怎樣提防自摸惡菌

據最近一次政府進行的化驗結果顯示:公共場所的麻將牌,百分百含有多種惡菌;百分七十二含菌量超出安全水平;有些麻將牌上的惡菌數量達到安全水平的八倍半;而且,不少麻將牌上發現了大量乙型肝炎病毒。
圖片來源:周兆祥的世界 全文
特別推介

有機耕種夏季進階課程

3 個月內 5 個星期日的進階課程,理論與實踐並重。既學習有機耕種原理,認識植物、泥土、肥料及病蟲害管理的基礎知識,更實習種植多種本地夏季作物,學習各種耕作技巧,以及常見農機的使用。
詳情
活動好介紹
洛神甜蜜傳社群 ── 慈善贊助活動
「非常慈善‧非常稻」 ── 慈善贊助活動
齊享有機菜 ── 慈善贊助活動
 
課程好介紹
有機耕種夏季進階課程
有機耕種體驗課程
有機耕種基礎課程
家居種植課程
 
綠領職位
招募農務幹事
招募農場技工
招募農夫
 
本地有機速遞

4.20/27 四月在地農學堂:清明穀雨話茶香
中環農墟 主辦
 
5.4 麵粉工作坊 2.0
馬寶寶社區農場 主辦
   
 
 
綠田園基金是一個註冊非牟利慈善團體,於 1988 年由一群關心現代農業、關心人類環境的人士所組成。我們一直致力推廣有機耕種及綠色生活訊息,並發展適合本地情況的綠色教育活動。在粉嶺的鶴藪,建有全港第一個有機農場,在荃灣,亦建有全港第一個大型長者社區園圃。在這兩個場地裡,我們開展本地的有機及綠色生活教育工作,讓參加者藉著接觸泥土,體驗自然生活。現在香港有數個商營機構的名稱與我們雷同,如公眾對本會工作有疑問,歡迎與我們聯絡。

電郵 / Email Add:
info@producegreen.org.hk
電話 / Tel:2674 1190
傳真 / Fax:2674 8077
地址 / Address:新界粉嶺鶴藪村 18 號 / 18 Hok Tau Village, Fanling, N.T..
網頁/ Homepage: http://www.producegreen.org.hk
 
 
綠田園課程 有機農友計劃 企業贊助活動 支持我們的工作 香港有機生活指南 Like us on Facebook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