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焦點
 
郊野公園的美德

發展局長陳茂波為發展郊野公園試水溫的言論,一石激起千尺浪。眾多附和的回應之中,有位千億巨富,提出發展 1% 郊野公園面積,並認為這是「拔一毛以利天下」。這句話看似義正辭嚴,其實是混淆了當中最重要的概念:那「一毛」是從誰身上拔下的?那「天下」又是指誰?1872 年設立了全球第一個國家公園的美國,視國家公園為民主的象徵。同樣地,香港在構思郊野公園之初,也是將它的美德賦予在每一個升斗巿民可以免費享用之上。

國家公園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定義,例如 1969 年國際保育聯盟就將「國家公園」的準則,定為(一)保護區內的生態系統未被人類根本改變;(二)政府高層次機關應採取措施阻止區內各種破壞性開墾和拓居等;(三)開放予公眾使用。後來逐步完善的定義中,還包括十分重要的兩項,就是國家應賦予其法定地位,並撥出適當資源維持。

國家公園除了具保育、教育、休憩、美感欣賞等功能外,還是國家民族自豪感的來源。在眾多有關國家公園的著名言論中,美國總統羅斯福說:「沒有比國家公園更能代表美國精神……它的基本價值就是,這個國家是屬於人民的,而它正豐富著國民的生活。」普立茲得獎作家 Wallace Stegner 亦曾講過:「國家公園是我們最引以為傲的意念,絕對符合美國精神,絕對民主,它呈現出我們最美好的部分,而非相反。」

在 2009 年 Ken Burns 的紀錄片《The National Park: American’s Best Idea》中,我們看到經過百年保育後,這一代美國人是如何熱情地珍惜祖輩留下的珍貴財富。只有在荒野中,人才體驗到與世界渾然一體的觸動,發現全新的自我。而代代相傳的價值觀,依然最撥動人心:「國家公園象徵民主──在其運作至最佳狀態的民主。」

回到香港,當「香港郊野公園之父」戴博爾,在 1965 年獲漁農署邀請,代表世界保育聯盟來港勘察自然環境時,香港的山頭野嶺已經滿目瘡痍。開埠以來一百年的植林成果,全在日治時期因燃料缺乏而砍伐淨盡。戴博爾提出設立郊野公園的建議時,香港的自然生態幾乎完全被破壞。面對光禿、貧瘠、水土流失嚴重的山頭,香港要做的是修補。

當年沒有豐富的自然以取一毛,相反,我們為我們的過度需索而對自然作出償還。由戴博爾提交《香港保存自然景物問題簡要報告及建議》到《郊野公園條例》在 1976 年生效,中間歷經了 10 年,其後再以 30 多年的努力,香港才有了今天大家可以隨時親近的茂密鬱蔥大自然,而要真正修復一個適合本土動植物生長的生境,恢復物種多樣化,前面其實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在《郊野叁十年》一書中,戴博爾在 2005 年接受訪問時憶述:「那時香港巿區每畝土地就住了 3,000 人,他們沒有可以喘息的地方,在郊區發展康樂及保育用途的需要是不言而喻了。」

在香港繪畫郊野公園藍圖之時,社會環境與現時有相似之處,包括大量移民湧港、人口激增而造成住屋困難,繼而七十年代經濟開始高速發展,土地壓力有增無減。如果在那個關鍵時刻,不是設立以普羅巿民長遠福祉為依歸、讓所有香港人成為業主、持份者的郊野公園,而是短視地將土地開發淨盡,香港便不會擁有今天作為一個大都會引以為傲的豐富綠色儲備。

今天香港的人口密度比六十年代翻了一倍,郊野公園作為喘息空間的重要性和需要,理應亦翻一倍,應更珍惜才對,為何會出現削減郊野公園的論調?它是站在什麼人的利益考慮的呢?三十年前不能退的底線,今天更不能退。更何況,大自然不獨屬於香港人,不獨屬於今日的香港,而是屬於地球,屬於明天。為什麼香港人不能以美麗的自然建構自己的身份、自豪感與安全感,非得依賴盲目的經濟增長數字?

另外,眾所周知,香港郊野公園的設立,有其十分重要的實用功能。香港土地總面積之中,有四分一是郊野公園,但總面積之中亦有三分一,已發展為集水區,過半數的郊野公園其實都是圍繞著至少一個水庫而設。

當年設立郊野公園,還有一個現在已很少人提及的社會因素。六七暴動之後,社會動盪,由於當時人口超過一半為 21 歲以下的青年人,政府的其中一個策略考慮,便是以發展郊野公園,為年輕人日益增加的精力,提供一個宣洩的渠道,紓解社會矛盾。今天,香港面對的是人口老化、新移民的融合等另一種人口結構產生的社會矛盾,若不妥善處理,同樣可以引發另一波社會動盪,郊野公園應可帶來同樣的緩和作用。

根據漁護署的統計,每年使用郊野公園的訪客人次以千萬計,在 1991/92 至 2002/03 的 10 年間,訪客數目穩定在 1,000 萬至 1,100 萬左右徘徊,2003/04 年首次突破 1,200 萬,並逐年上掦至 2009/10 年間的高峰 1,360 萬人次。大家都應記得當年沙士爆發,滿城人人都口罩蒙面,一到假日便往郊野公園走的日子。香港人身心都需要一個喘息空間。這亦是為什麼大力反對郊野公園發展論的前天文台長林超英,為集結相同意見而成立的 facebook 群組「香港郊野公園是我的呼吸空間」,能極速收集過萬人支持。而由眾多環保組織成立的「Save Our Country Parks保衛郊野公園」群組亦成功在 9 月 29 日發起行山活動,以雙腳表態:郊野公園,寸土不讓。



  你睇咗未
 
《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 以生命換來的「生態攝影」

有多少人真正關注人文地理或自然生態議題,難以統計,但《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圖片所獲得的愛戴,卻有目共睹。諷刺的是,這些世界一流生態攝影師以生命換取的關鍵一瞬,在攝影工具唾手可得的年代,卻成為輕易獲得卻對生態帶來破壞的翻版對象。很多攝影發燒友所慣用的生物擺拍伎倆,還有近兩年都在熱傳的甘南藏區龍友事件,就是例子。來看看一個真正的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是怎樣工作的吧,這絕對會讓你動容。

在 facebook 年代,一張唯妙唯肖的生態攝影圖片,輕易就能賺取成千上萬個讚,並迅速分享至世界每個角落,影響之大難以估量。但我們在消費這些影像的同時,有沒有細想它們是怎樣拍出來的呢?也是在 facebook,最近就有人 share 了台灣著名生態攝影師張永仁的一篇網誌文章《「拜託別說那是生態攝影」,談走火入魔的生物擺拍》,文中他針對國家地理雜誌攝影比賽 2011 大獎及自然組首獎作品,被揭破為人工操控、違反自然原則的「生物擺拍」攝影一事,提出了「程序正義」對生態攝影的重要性。他亦在自己的 facebook 開設「聊"生態攝影"」主題,不厭其煩地以大量例子拆解「生物擺拍」的造假,以及過程中對生態的破壞。

「程序正義」一詞,正好也讓人用來思考近兩年都在熱傳的《她在山坡上哭了——拿相機的人,請你自重!》。一個旅遊及攝影愛好者,在甘南地區遊歷期間,遇上一批餓狼般的龍友,以一支支碩大的鏡頭,猶如拍攝動物園的動物一樣,近距離瞄準藏人婦女、老人和孩童的臉。這種風氣無疑在施行一種殘酷的攝影暴力,亦暴露了無論是大自然,還是原始族群,在缺乏尊重、懷抱操控心態的人面前,多麼脆弱,毫無還擊之力。

如果這些所謂的「國家地理雜誌式」攝影,真的是啟發自這本人文地理和自然生態雜誌一哥的話,那只能顯示,缺乏靈魂和良知的模仿,比無知更具殺傷力。 這些絕對不是真正的生態攝影。

這次介紹的紀錄片《生態攝影甘苦談》,就是由國家地理雜誌頻道追蹤與他們合作無間的攝影師 Joel Sartore,呈現出鏡頭背後的故事。

為了一個專題故事,Joel 會拍上 600800 筒菲林,這些總共約 3 萬張的照片,需經過《國家地理雜誌》編輯極為嚴苛的挑選,既要符合藝術準則,又要捕捉到前所未見的景象,更需蘊含豐富的故事性,始有機會登上雜誌封面,為讀者帶來驚艷。

這些被稱為「killer shot」的照片,價值不在於這張照片本身,而是其中濃縮了攝影師以無比耐性對攝影對象所作的長時間研究觀察,他還要冒著極大威脅,在毫無操控甚至設防的情況下,在完全平等的狀態,以一個赤裸裸的生命碰觸另一個生命,繼而引發人們對所有地球生命的尊重。

我們亦看到,Joel 如何在攝影鏡頭給予他的重擔,以及作為一個丈夫與父親對家人的承擔之間的兩難中,一次又一次出發,為的是告訴世人,我們的地球仍有很多如此美麗卻未知的大自然,值得我們為一下代致力保護。這才是生態攝影的真正價值所在。


news2b.jpg

圖片來源 :YouTube 截圖


 

綠色天下

咪泊,請坐!咪錶位變身公共空間

香港土地資源貧乏不是新鮮事,但近來,因巿區土地已發展淨盡而打郊野公園主意所引發的激烈討論,卻真是前所未見。近日,報章卻披露政府隱瞞近百公頃閒置土地,讓珍貴的空間發揮不了它的真正價值。其實除了閒置土地,城巿中還有很多空間,服務人數有限,即使在不使用的時候亦不能惠及普羅巿民。街邊的咪錶泊車位就是其中一種。剛過去的 9 月,全球一百多個城巿的人參與了一個名為「PARK(ing) Day」的年度活動,誓要令這大約 2.5 X 5 米的石屎地,種出花來!

2005 年始創以來,PARK(ing) Day 已經擴展到全球 6 大洲、35 個國家、162 個城巿。它的標誌是一輛反轉了的私家車,車底朝天,上面長出鬱鬱蔥蔥滿是花草。現時香港總共有大約 18,000 個咪錶泊車位,試想像排在路邊的長方形格子啪啪啪的一個個反轉過來,成為綠色的迷你公園,那是怎樣的一個景象?

過去 9 年來,這些小小的咪錶位,在每一次入錶最長可容許的時段內,經過全球不同人的創意與心思,曾轉變為免費醫療診所、臨時都巿農莊、免費單車修理店、街角公園、藝術空間、戶外教室,亦舉行過婚禮、蚯蚓堆肥示範、詩朗誦、政治論壇……

PARK(ing) Day 舉辦的目標,並不是要消滅掉所有城巿街道上的泊車位,而是引起討論,挑戰現有的空間分配及使用方式。這計劃最初是美國三藩巿一間藝術與設計公司 Rebar 的一次性活動,他們在巿中心找來一個咪錶位,入了咪錶後,鋪上草地,放上一棵樹,以及一張讓行人隨意坐卧的公園長凳,就這樣他們在這個出名缺乏公共空間的城巿,創造了一個兩小時的高質素空間。

計劃在網絡大受歡迎,Rebar 遂決定將它變成「開放性」(open-source) 計劃,提供操作手冊讓有興趣者免費下載。根據他們的紀錄,香港在 2010 年也有人參與了這個活動,但整體而言,PARK(ing) Day 在歐美遍地開花,但在亞洲區反應仍不熱烈。

Rebar 的理念,是透過活動將咪錶泊車位的空間重新定位為公共財的重要部分,巿民可透過它進行慈善活動、文化表達、社交、遊戲等,最終是要挑戰現狀,達至公民充權目的。

故他們提供的指引,除了用真草還是假草的分析、使用可循環物資等實用意見,還要求你在選址時,先了解社區需要和關心議題,在活動進行中要積極與圍觀的巿民溝通,並熟讀法例等相關條例以便應對執法者的查詢。

最後,他們亦提醒你,前往參加活動時,不要開車,可選擇騎自行車,或坐巴士。


圖片來源 :PARK(ing) Day Press Kit, 2011 (pdf, 29.4MB)


  綠色生活小貼士
 
秋凍養生 適合你嗎?

大家在中秋見證過秋老虎大戰強颱風天兔後,就馬上已進入一年其中一個重要節氣「秋分」。對於發現節氣的黃河流域先民來說,秋分表示陽光照射的角度進一步傾斜,萬物失色,氣溫日漸轉涼。對大部分都巿人來說,季節變遷的顏色體現在身上的換季衣物;對強調健康的人,入秋卻是養生好時節,而眾多方法中,適當延遲為衣物換季的「秋凍」,可說最符合簡樸綠色原則。

秋分和春分是最早確立的節氣,過了晝夜長度均等的這一日,天慢慢提早入黑,日漸短而夜漸長,早晚的涼意亦愈來愈明顯了。這時候,我們對關心的人總會送上一句「記得添衣」的溫馨提示。

然而,中國傳統智慧中,有「秋凍」一說,就是指入秋後不要隨即添衣,依然穿著夏天的短衣服,感受習習涼風,讓身體自行調節適應,鍛鍊抵抗力。

古人根據「天人合一,陰陽相應」的理念,總結出「春捂秋凍」一說,主要指換季時不用隨即躍入新的季度,即春天時不急於將厚衣換下,秋天時則讓身體練習「薄衣御寒」,適當的凍一凍,激發身體的抗寒和抗病能力。

不過,這並不是指你要把自己凍到瑟縮一角,最好的秋凍養生方法,就是在仍感舒適的涼意之中,到戶外地方,進行一些簡單的運動,如伸展、散步、慢跑和行山遠足,如此既能融入自然環境,又能加強血液循環,讓身體自製暖流。但此時不宜進行過於激烈的運動,若運動至大汗淋漓,毛孔擴張,反而會讓涼風一吹而受寒。

知道了結合運動的秋凍是最佳選擇後,在秋涼中還要留意為身體三處保暖,包括「諸陽之匯」的頭部、表皮薄且聚滿神經末梢的肚臍,以及雙腳,這樣才能遠離疾病。而享受這個既免費,又不會造成任何浪費的秋凍養生時,還要看看自己是否屬於以下四類人,溫差及寒氣特別容易誘發一些舊患,亦易令免疫能力差的人較難適應:
  1. 心腦血管病人
  2. 支氣管炎、哮喘、肺心病人
  3. 胃病患者
  4. 年老體衰者、體弱者及嬰幼兒

  園圃物語
 
九.一八

如果只是看看標題,相信很多朋友都會聯想到今年是九一八事變八十二週年的日子。不過,對我自己來說,卻是多了重重的哀思;二十年前的九月十八日是母親辭世仙遊的日子。最近在綠田園鶴藪有機農場,意外地發現了萱草,卽金針菜,和母親一起時溫馨的生活點滴,自自然然地又再泛濫腦海。


全文……(pdf, 291KB)

圖片來源 :馬憲恩
  活動好介紹
 
洛神美食賞 ──季節限定活動

10 月至 12 月又是風行本港的美麗食材洛神花的盛開時節,艷紅奪目的萼果滿掛枝頭,最宜即採即製成食物。今年,我們特別加入來自海中的珍貴食材──富含天然植物性膠原蛋白等營養的珊瑚藻,又稱「海底燕窩」。……


詳情……
 
 
田園花市 ──年花種植 DIY 體驗活動
 
年花年年買,但你可曾想過親手將百合、劍蘭等賀年花卉,在有機農場栽種,臨近新春時,把自種的有機年花帶回家中賀歲?三天的活動包括常見年花的種稙簡介及田地實習、水仙花的雕切示範及實習,以及一些年花跨年種植講解和年花買賣逸事。

詳情……
 
秋季農莊親子樂
 
每年秋季旅行,學校除了安排小朋友走出課室擴寬視野外,更需要為是次旅行帶出有意義、有教育性的學習;綠田園有機農場可容 500 人或以上參與,可以在貼近大自然的有機農場內,一起進行充滿趣味及富教育意義的活動。

詳情……
 
甜蜜洛神暖聖誕 ──慈善贊助活動
 
歡迎公司支持屬下義工團隊,在綠田園有機農場採收洛神花,並即場製作果漿或蜜餞贈與受惠機構,藉農作活動為員工提供聯誼、溝通和發揮團隊合作精神的機會,並共享有機田園產作的體驗與成果。

詳情……

  課程好介紹
有機耕種體驗課程
10 月 27 日 詳情……

有機耕種基礎課程
11月 3 日、 17 日 及 12 月 1 日 詳情……

家居種植課程
12 月 8 日及 15 日 詳情……

  本地有機速遞

10.6 全港五區眾膳分享日

香港地球之友歡迎你將剩餘但未過期的包裝食品捐出,讓我們將食物資源轉贈予有需要人士;在五個地區設置「惜食有獎」攤位遊戲和展覽,適合大、小朋友參加。毋須登記,免費入場。

詳情……


 
 
10.17 黃曲條跳甲的綜合防治及預防雀鳥啄食作物的方法
 
漁農自然護理署與菜聯社合辦農業技術講座, 介紹黃曲條跳甲(狗虱仔)的為害特性及各種防治方法、防雀網、聲波驅鳥器、驚嚇模型及其他防鳥方法。名額八十名,有意者切勿錯過。

詳情……(pdf, 78.5KB)

  周兆祥的世界
 
為何工作要先求快樂?

「找你享受的工作去做,享受你找到的工作,這是人生快樂健康幸福的基本條件。」當我鄭重介紹這個信念時,座上大群中學生不少點頭微笑。那是他們學校舉行的「事業探索日」節目,……


全文……

圖片來源:周兆祥的世界


  綠領職位
 
招募農務幹事

綠田基金現正邀請熱心工作,且具多方面才能的人士加入我們的團隊。農務幹事負責一個約 50 斗種有機農場的每日工作,包括種植作物(蔬菜、果樹、稻米等)、照料動物、完成農地日誌、出售農產品,以及其他農場工作……


詳情……(pdf, 149KB)
 
綠田園基金是一個註冊非牟利慈善團體,於 1988 年由一群關心現代農業、關心人類環境的人士所組成。我們一直致力推廣有機耕種及綠色生活訊息,並發展適合本地情況的綠色教育活動。在粉嶺的鶴藪,建有全港第一個有機農場,在荃灣,亦建有全港第一個大型長者社區園圃。在這兩個場地裡,我們開展本地的有機及綠色生活教育工作,讓參加者藉著接觸泥土,體驗自然生活。現在香港有數個商營機構的名稱與我們雷同,如公眾對本會工作有疑問,歡迎與我們聯絡。
電郵 / Email Add:info@producegreen.org.hk
電話 / Tel:2674 1190
傳真 / Fax:2674 8077
地址 / Address:新界粉嶺鶴藪村 18 號 / 18 Hok Tau Village, Fanling, N.T..
網頁/ Homepage: http://www.producegreen.org.hk


查看《綠田園電子通訊》資料庫 / 成為綠田園基金會員 / 昔日《稻草人》及即期索取地點 / 香港有機生活指南及有機地圖
 成為綠田園基金義工 / 購買綠色紀念品、農耕用具和農場刊物 / 認識「甚麼是有機耕種」 / 了解本地有機標準及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