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耕種基礎知識

 

有機耕種基礎知識

 

請有經驗的外界團體協助

對種植缺乏認識及經驗,是許多學校和社區會遇到的問題。如果有足夠的資金,可考慮請有經驗的外界團體作協助。參與者可以跟隨導師學習有關知識及技巧,掌握了基本技巧後,便可以自行試驗種植。這些團體除了可以協助教授種植知識,多數亦可以提供興建有機菜園的意見及協助提供基本工具及物料,減輕初期開辦活動的壓力。

請有經驗者協助

學校或社區方面如果沒有資金聘請外界團體做導師,可考慮請有耕種經驗的老師、家長及區內人士協助。就曾有一間學校請到一位學生的家長義務做耕種活動的導師。該名家長大學時主修生物科,曾在外國生活一段日子,在外國生活時有種植蔬果的經驗。

不少長者,過往都曾有過農耕的經驗,對園圃內所需要的農耕技術,一般掌握得較年輕一代快且準,故此可以作為農務活動的指導。如於粉嶺的老農田內開展開展的「長者 Green Power 」的計劃,亦安排已學習有機耕種,這些長者充任導師,向來自三個青少年服務單位 80 人次的青少年,講解教授有機農業的技巧,並在農地上積極投入地實踐。

自行學習

有興趣的參與者和學校老師亦可以自行學習,例如閱讀一些有關種植的書籍、報讀一些有關的課程,然後透過實踐及觀察,漸漸去掌握種植的技巧。又或者可以到一些有機農場租用田地,在閒暇時學習如何耕種,享受下農耕的樂趣。我們綠田園的農友當中就有些是任職老師的,閒暇的時候會到農場來耕作,已種植多年,對有機耕種擁有相當的經驗。

有興趣的參與者和學校老師可以到一些有機農場學習耕種,同時享受農耕樂趣。

植物的各部分

學校和社區有機菜園的趥P者,可透過種植不同蔬果的過程及有關活動,加深對植物的了解。有關植物的課題實在有許多,本部分選取了其中一些課題作簡單的重點介紹。

植物的形態

我們的糧食作物絕大多數都屬被子植物,即它們的種子都有子房壁(果皮)包裹而非裸露在外。它們有真正的根、莖、葉、花、果、種子等,且均發展完善,能適應不同的環境。

櫻桃蘿蔔

根的主要功用包括吸收水份及養份、令植物穩固於泥土上、貯存食物(如白蘿蔔、紅菜頭)等。在植物根部分支的前端,會長出許多非常幼細的根毛,這些根毛增加了根與泥土接觸的表面面積,亦是大多數植物吸收水份及養份的地方。由於根毛集中在植物根系的外圍,故此施肥時,毋須將肥料放在太接近植物的泥面,一來植物未能有效吸收,二來亦容易因肥料發酵而燒傷植物。

植物的根可分成以下兩種根系

主根系( tap root system ): 有一主根,並在主根上生出許多支根,如紅蘿蔔、莧菜等。

鬚根系( fibrous root system ): 莖的基部生出許多大小粗幼相似的根,並沒有主根及支根之分,如粟米、稻、甘蔗等。

莖的主要功用包括支持葉片、連接葉片及根部、將根部吸收到的水份及礦物質輸送到植物的各部份。另外,有些植物的莖具有貯存食物的功用。一些植物會有變態莖( stem modification )。這些莖由基本的圓柱形構造演變成不同的形狀,以發揮一些特別的用途。鱗莖( bulbs )如洋蔥、球莖( corms )如馬蹄、根莖( rhizomes )如薑、 塊莖( stem tubers )如馬鈴薯等都能貯存食物,而且可以作無性繁殖。

不論莖的外形變化成任何形狀,都具有莖的基本特徵:莖上固定的地方會長出葉( leaf )、葉腋處可長出芽( buds )、葉與芽出生的地方叫做節( node )、兩節之間的莖叫做節間( internode )。

洋蔥

葉的主要功用是進行光合作用。葉的外在形態構成部份包括:

葉片: 是葉的主要部份。葉片上都會有葉脈,主要負責運輸及支持葉片。葉脈主要由兩種組織所組成,包括木質部( xylem )及韌皮部( phloem )。木質部包含著一些管導,負責把由泥土中所吸收到的水及礦物質運輸到葉片。韌皮部( phloem )則負責把光合作用中產生的醣類運輸到根、莖等部份。

葉柄( petiole ): 支持葉片。

托葉( stipule ): 位於葉柄的基部,形如小葉,作用為保護幼芽,有時會全缺或早落。

豆苗

光合作用( photosynthesis

在地球上的生命都依靠太陽的能量生存,光合作用就是捕捉此種能量的生命途徑。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器官主要是葉片,亦有部份植物以莖部進行光合作用。葉片中的葉綠體含有葉綠素,能吸收太陽光的能量,轉化為自己的能量。過程當中,水份子會被分解,釋出副產品氧氣,而所得的能量會用作將空氣中吸收到的二氧化碳轉化成碳水化合物。

太陽光


6CO 2 ( 二氧化碳 ) + 6H 2 O ( 水份 ) C 6 H 12 O 6 ( 碳水化合物 ) + 6O 2 ( 氧氣 )

紫錐花

花的主要功用是繁殖下一代。不同植物在花的構造、組成、形態及大小都有不同。 大致上花的主要部份包括:

花萼( calyx ): 一朵花中萼片( sepals )的總稱。花未開放時,包著花蕾,以作保護。

花冠( corolla ): 一朵花中花瓣( petals )的總稱。有些花的花瓣顏色鮮明,可能含有芳香及蜜腺,以吸引昆蟲。

雄蕊( stamens ): 由花絲( filaments )及花藥( anthers )組成,花粉( pollen )即藏在花藥中。

雌蕊( pistils ): 由柱頭( stigma )、花柱( style )及子房( ovary )組成。

花托( receptacle ): 連著花莖,位於花的基部。

包含萼片、花瓣、雄蕊及雌蕊的花稱為完全花( complete flower )。有些花會缺少一個或以上的這些部份,稱為不完全花( incomplete flower )。如果一朵花同時有雄蕊及雌蕊,稱為兩性花( bisexual flower );只有雄蕊或雌蕊的,稱為單性花( unisexual flower )。當中只有雄蕊,沒有雌蕊的花叫做雄花( staminate flower )。只有雌蕊,沒有雄蕊的花叫做雌花( pistillate flower )。如果雌雄二花分別長在不同的植株上的,稱為雌雄異株( dioecious ),如木瓜。那即是說木瓜有木瓜先生及木瓜太太之分,木瓜先生只會開出雄花,不會結果。只有木瓜太太才會開出雌花,當木瓜先生的花粉傳播到木瓜太太時,雌花授粉後才會結出木瓜。

另外,如雌雄二花同時長在同一棵植株上時,稱為雌雄同株( monoecious ),例如南瓜、青瓜等

果實

果實是指雌蕊授粉受精之後,發展成熟的子房及其他與子房連接的部份。子房內包含著種子。我們往往可以發現果實上會有花瓣、萼片、雄蕊及雌蕊柱頭凋萎後的遺跡。大部份我們吃的瓜果,如蕃茄、青瓜、南瓜、桃、李等,它們外層的果皮及果肉都是子房壁的組織。

葫蘆瓜

種子

種子就是子房中經過受精作用後,發育成熟的胚株。大多數種子的構造包括有種皮( seed coat )、胚乳( endosperm )和胚( embryo )三部份。

種皮: 位於種子的最外層,以保護胚及胚乳。

胚乳: 貯藏了養份,例如澱粉、脂肪、蛋白質等,以供種子發芽時用。大部份的種子均有胚乳,但亦有些種子屬於無胚乳種子,例如豆類,其胚乳被子葉所吸收,此時的子葉成了食物的貯存器官,以提供養份給發芽時所用。

胚: 發育長出幼苗的部份。


蔬菜分類

了解蔬菜的分類,可方便我們在設計菜園時及在安排輪種時,有個參考。但蔬菜種類相當多,我們在這裡介紹一個按栽種特性,綜合植物學分類和食用部分的一個實用分類方法。

種類

例子

食用部份

一般適宜生長的環境

主要繁殖法

十字花科類

白菜、菜心、西蘭花、椰菜

葉球、葉片、花蕾

主要在較涼冷的氣候

種子

葉菜類

通菜、生菜、莧菜、塘蒿

嫩葉

需要較多的水份和氮肥

種子、插枝

豆類

紅豆、黃豆、蠶豆、荷蘭豆

嫩果莢、豆

有不同品種適應冬、夏季天氣

種子

瓜類

冬瓜、節瓜、絲瓜、青瓜

瓜果

要求較高的溫度和日照

種子

茄果類

矮瓜、番茄、甜椒、辣椒

果實

較肥沃的土壤

種子

根菜類

紅蘿蔔、白蘿蔔

膨大的根部

冷涼的氣候,疏鬆深厚的土壤

種子

蔥蒜類

洋蔥、大蒜、大蔥

葉、葉基膨大部分

 

種子、分株

薯芋類

馬鈴薯、芋、薑

膨大的莖部

多數薯芋類作物都能耐高溫(馬鈴薯除外)

分株

水生蔬菜

蓮藕、慈菇、菱角

根、莖、葉、種子

肥沃土壤

種子、分株

多年生蔬菜

蘆筍、金針菜

葉、莖、花

 

種子、分株

香草類

胡椒薄荷、香蜂草、魚香

葉、種子、花

多數適應較涼冷的氣候

種子、分株

土壤

健康的泥土,是成功的有機耕種的必然元素。一個有機農夫,總會先考慮怎樣才能保持泥土肥沃。只有健康肥沃的泥土,才有生長旺盛的作物。

土壤是怎樣形成的?

地球表面的陸地是由岩石組成的。自然界各種力量如風化作用及植物的生長活動都會使岩石慢慢作出變化,最後變成泥土。

四季溫度的不同及日夜的溫差使岩石長期受到冷縮熱脹的壓力,因而爆裂。風雨、河水及海水等都會侵蝕岩石。當植物不斷生長而根部日漸伸長及膨大時,會把岩石裡的空隙迫大。在岩石表面生長的地衣和苔蘚,會產生分泌物,影響岩石的結構,令石塊解體。岩石就是這樣經過長年累月,由大石變成碎石,再變成更細小的石塊,最後變成細碎沙粒及土粒。一些低層次植物,如草、蕨類植物會在這些碎粒上生長起來,動物亦開始在這裡生活。這些生物死後,便會落在土粒上,經過細菌及其他微生物的分解後,形成有機物並與土粒混合,成為土壤。

土壤的成分

(1) 礦物質

組成大小不同的土粒,包括黏土、粉砂、細砂粒、粗砂粒及石礫等。 它們的百分比可決定泥土的土質,土質則可反映出泥土的潛在生產力。

(2) 空氣

土粒與土粒之間的空間可存在著空氣。植物與土壤中的動物及大部分微生物均需要空氣來生存。

(3)

水可以將已溶解的養份帶入植物根部。可是如果水份太多,或疏水不良,便會使水份佔據土粒間的空間,減少空氣儲存,造成缺氧環境。水分太多太少都會對植物生長構成不良的影響。

(4) 有機物 / 腐殖質

生物的排泄物和屍體、落葉、枯枝等有機物遺落在土中,被微生物分解而成為腐殖質。腐殖質可以令土壤更肥沃,提供養分給植物,亦可改良土壤的結構,使土壤裡有充足的水分和空氣。

(5) 其他各式的生物

包括所有在土壤中生活的生物,由微生物到蚯蚓等。有些動物如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動,能令土壤的空氣增加。它們的生死與生活,都是土壤中養料循環的一部分。

以上五種構成土壤成份的比例會因時、因地方而異。

土壤質地

實際的土壤不可能只由某個類別的土粒單獨組成,絕大部分都是由不同類別的土粒混合而成。土壤質地即是指土壤中各種土粒的比例。我們不能把土質分成絕對好或壞,因為不同的作物會喜歡不同的泥土。

根據土粒的大小,我們可以將它分成以下幾類:

砂粒(土粒直徑 0.02 mm – 2 mm )

粉砂(土粒直徑 0.002 mm – 0.02 mm )

黏土(土粒直徑< 0.002 mm )

土質一般可分為三類型:

1. 砂土( Sandy Soil ):含有較高百分比的砂粒

2. 黏土( Clay Soil ):含有較高百分比的黏土

3. 壤土( Loamy Soil ):含有適當百分比的各類土粒

砂土

砂土砂粒多,士粒中間空位較多,空氣與水流通容易,容易翻動。但保水力差,在無雨季節裡,容易變得乾早。且保肥力亦差,養份容易被沖走。 土體多呈鬆散狀態,結構性不強。 在大雨後容易變酸,泥面易形成硬表層,令部分鑽透力弱的幼芽如紅蘿蔔等,難以穿透表土而死亡。

黏土

黏土土粒細小, 有相對表面積較大,而且土粒間的空隙很小,可儲存大量水份, 中間只留很小的空間,水和空氣都很難以通過 ,易造成缺氧環境,影響土壤生物的運作,根部容易發育不佳 。濕水時會結成團,難於翻動;乾旱時會變硬,甚至龜裂 ,弄斷植物根部 。除非以水浸透,否則更難工作。但通常有大量有機物儲在其中,保水力強。但疏水不易。如在旱天,形成裂痕過深,會令植物失水,並弄斷根部。

壤土

壤土有適當比例的各類土粒,保水力,保肥力均適中,空氣與水流動適中,適合較多類型的作物 生長 。

不同的作物喜歡不同的泥土

一般蔬菜大多適合種植在土質疏鬆且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只有少數蔬菜會較喜愛黏土或砂土的。根菜類或食用部分在泥裡的作物,除了蓮藕等外,均需要一個較鬆的環境(如砂土或砂質壤土)來讓它們較易膨大,發育正常。但若將它們栽種到黏土或黏質壤土裡時,便會容易出現根部縮短或歧根等問題。

土質

適合作物

砂土至砂質壤土

番薯、薯仔、花生、薑、紅蘿蔔、白蘿蔔、洋蔥、大蒜、露荀、南瓜、西瓜、粟米等

壤土

豯獢B各類葉菜、瓜、豆、椒、番茄、秋葵、矮瓜等

黏質壤土至黏土

冬瓜、蠶豆、 蔥、芹菜、菠菜 、意大利青瓜、蓮璃、禾等

用手觸摸土壤作鑑定

這是田間操作時,對土質的初步鑑定方法。先取少量泥土,用水濕潤,再以手指搓揉成土團或條狀,憑感覺作出判斷。

(1) 砂土

粗糙,泥土乾時不能成形,即使濕潤後能勉強結成一團,但輕踫即散,亦不能形成條形,土團沒黏性,用肉眼及憑手感已可分辨出含有很多砂粒。

(2) 壤質砂土

仍像砂土,相當粗糙,但乾時用力握已能勉強成形,不過輕踫即散,濕潤時已能成團,但仍未能成條。

(3) 砂質壤土

有較多的粉砂及黏土,乾時已能成形,濕潤時可感覺到有黏性,但仍未能成條。

(4) 壤土

乾時手握,土團會碎為粗大的團粒。濕潤時有黏性及可塑性,能夠搓成條形,但稍長即斷,不易形成細長條形。

(5) 粉質壤土

因有較多的粉砂,故有鬆軟的感覺。乾時形成的土團,用手握壓仍會碎。搓碎時有光滑及粉質感覺。

(6) 黏質壤土

乾時握碎,即成大小不等的硬土塊。濕潤時具良好的黏性及可塑性。

(7) 黏土

乾時十分堅硬,濕潤時具頗大的黏性及可塑性,可用手捏成各種形狀仍不易碎散,且可揉成細長條形。

土層

如果把土壤一刀垂直切下去的話,可見到土壤並非只有一層,而是有不同層面的。 每處地方的土層都有不同,端視氣候、植被、石層、土壤年份等而異。但細心分析,大部分發展良好的土壤都大致可分為表土層、次土層及深土層等三層 。

(1) 表土層

是最接近表面的一層,顏色一般較深,厚度變化很大,由數毫米至數米不等,植物根部與各土壤中的生物集中於此層。厚度越大越好,可以提供較多生存空間予生物,對耕作最重要。由於有大量有機物,大雨時最好有植被覆蓋以減少養分被沖走 ,浪費艱苦經營得來的肥沃表土。

(2) 次土層

在表土層以下的一層,少量深根作物如蕃茄,可以伸展至此層。土粒一般較大,空氣及養分不足,較少生物於此層生存。黏土與礦物質有機會在此層聚積,對疏水非常重要。

(3) 深土層

次土層以下的一層,屬於土壞的最底層,石粒比次土層大,包括母石層與風化石粒,可供應風化石的土粒予次土層。

泥土結構

在泥土中的土粒,會與泥中的生物、水份、空氣等結聚成不同顆粒,形成不同的結構。

在健康良好的泥土結構中,植物生長良好,疏水正常,泥土中各類生物得以繁衍。但萬一 泥土的結構受破壞,植物會生長不良,在表土層與次土層間易形成硬板層塊,致令根部難於穿透,疏水亦困難。泥中昆蟲不多,植物只發展出淺根來,而且泥土易變酸,且表土易生菁苔。

壞結構的形成

可能是因為被人畜踐踏、遇上豪雨或過份灌溉、泥中缺乏有機物、在雨天或泥泥土過濕時翻動它,過度中耕、泥面缺乏植被覆蓋過久或過分種植。

要改善,便要加入有機物以改善結構,如泥土太酸,可加點石灰,如有任何硬板層形成,必須先以鋤頭或鏟將之打破。同時要適度種植,不再在泥土過濕時工作,加強疏水,例如種植前先翻土,或減少人畜踐踏,減少空田暴露於豪雨中,減少中耕(即使需要中耕亦只保持表土以下 1-2 厘米範圍內),且要經常保持有護根,綠肥或作物覆蓋。

護根 (Mulch)

是覆蓋在泥土面的物資,可 保護泥土免被雨水侵蝕,抑壓雜草生長,更可保存水份及保溫。亦可在株距闊的植株間種上細小的其他作物(護根植物, Living Mulch ),一樣有護根的功用,更可增加收成。例如在青瓜中間種生菜。

白棉網可作護根用。

綠肥( Green Manures

種來埋入泥中,而非食用的植物。它們可以掩蓋泥面、減少雨水直接侵蝕泥土,減少泥中養份被大雨沖走,更可抑壓雜草生長,增加泥土中的有機物。如綠肥屬有固氮作用的豆料植物,更可增加泥土養份。

固氮作用( Nitrogen Fixation

豆料植物的根,能夠與泥土中的固氮細菌結合,形成根瘤。將空氣中的氧轉化成氧化物儲存。如能在收割時,保留豆料植物的根在泥裡,讓其分解、則儲存的氮素便會釋放出來供其他作物利用。由於泥土中未必有足夠數量的固氮細菌,特別是在貧脊的土地上,故此有些豆科的種子會先接種了固氮細菌才出售。另外於豆科植物的這個特性,它們不需要太多的氮肥供應,太多只會令它只長葉,不開花,不結子。

蚯蚓

蚯蚓在一個有機農場迅Q受重視,除可作為泥土肥沃程度的指標外,亦具多種功能。在施用化學肥料的農田芋A蚯蚓找不到足夠的有機物做食物,便只有以植物的根部為食,影響作物生長。故菜農都視蚯蚓(黃犬)為害蟲,要殺之而後快。但在一個有機農場芋A蚯蚓只會是益蟲,而非害蟲。因為它們最喜愛以落葉及其他有機物為食物,然後排出肥沃的糞便供植物利用。它們更可鑽開地道,搬動泥土,令空氣和水更流通,對植物及周圍的生物都有利,藉著地道的幫助,植物的根可伸得更遠更深。

泥土的酸鹼度

泥土的酸鹼程度,可以影響泥土中養份的供應、植物的生長、其他生物的生存與及泥土的結構。而影響泥土酸鹼程度的主要因素有雨水、母石層的性質、灌溉、肥料、施肥密度、土壤耕種的時間等。它可以以酸鹼值( pH )來表示。 pH 值可由 0 至 14 。 7 是中性, 7 以上為鹼性,數字越大越鹼; 7 以下為酸性,數字越小越酸。實際上, pH 值是一個對數值, pH 0 時,表示每一公升水含有一克的氫離子( H + ), pH1 時,表示每公升水有 1/10 克的氫離子, pH3 時,表示每公升水有 1/1000 克的氫離子,餘類推。所以當 pH 值增加 1 時,表示氫離子的濃度有 10 倍的改變。

PH7 表示中性,是因為在這樣的溶液中,除了有 1/10 7 克的氫離子外,尚有等量的氫氧離子( OH - ),而當 pH 值高於 7 時,溶液中的氫氧離子超過了氫離子,此時溶液呈鹼性。

一般泥土大致在 3.5 至 8.5 中間。土壤過酸,會令許多養分(如氮、磷、鉀、鈣和鎂)難為植物吸收,細菌及其他生物活躍程度會減低,植物生長因而受到影響。土壤過鹼,會令錳、鐵和磷難以被植物吸收,同樣影響植物生長。大多數農作物喜歡 6.3 至 6.8 ,中性微酸這個環境。除了少數例外,大多數植物均能容忍某程度上的過酸或過鹼。

要中和過 過酸的泥土 ,可加入石灰、草木灰和有機物。其中 石灰,一般每 10 平方米,每年不應多於 2.7 公斤。而草木灰 ,一般 每 10 平方米加不多於 1.1 公斤。另外,不論過酸或過鹼的泥土,均可使用有機物。它是一種酸鹼緩衡物,可以令土壤保持中性。

要中和過鹼的泥土 ,可加入針葉類植物的葉片、泥炭土及腐葉土等,或加少量硫磺。 硫磺約每年 10 平方米施 450 克。

最好每年對泥土做一次酸鹼值側試,如在 6.5 以下,除非你另有計劃,否則需加調整。

土壤酸鹼度與養份有效性的一般關係-不同酸鹼值下各種礦物質的相對吸收率,越粗表示越多礦物質可供吸收。

有機肥料

有機物能於大自然裡分解,然後釋出養份予植物利用。實際上,我們是先用有機物飼養泥土裡的各類生物,然後它們緩慢而穩定地擇出各類養份。植物由於獲取充足而全面的養份而生長得健康茂盛,故而少病少蟲。同時有機物亦能改善泥土的結構,創造一個排水良好,空氣流通,保水,保肥的環境,令泥中各生物更適合生存。

為什麼要施肥?

如泥土含有足夠的有機物,則其本身已是一個健康而肥沃的生長環境,農作物已可健康地成長。但是一般情況下,施肥仍有其需要,因為:第一,有個別作物於某特定時間需多施點甚麼肥料,以獲取最佳表現;第二,土壤可能有一種必需養份嚴重缺乏;第三,沒有足夠的堆肥或有機物供應土壤必需的養份。

植物所需的養份

要令植物健康成長有 16 種元素不可或缺:

主要原素:碳、氫、氧、氮、磷、鉀、鈣、鎂、硫

微量原素:硼、錳、鐵、鋅、銅、鉬、氯

主要原素為植物組成成份,需量較多。而微量原素為生化反應所需,需量較少。以上各原素,除碳、氫、氧可以由空氣和水吸取外,其餘均要由泥土供應。

化學肥料出了些甚麼問題?

雖然化學肥料無臭無味,容易施用,乾淨企理,效果神速,但卻會帶來種種問題。

養份不全面

一般化肥只供有限的養份,主要有氮磷鉀三樣或其中一兩樣。另一些複合肥,會提供多一至數種其他元素,但都不全面。

植物生長受制

在沒有足夠養份供給下生長,植物會變得潺弱而更易受病蟲害襲擊,故需頻施化學農藥,以確保收成。

植物營養不全

先天養份不平衡,後天肥料供應不全面,故長出來的植物容易出現礦物鹽缺失徵狀。

有機肥料,能提供健全的養分,作物可健康成長。

容易流失,造成污染

為了讓植物容易吸收,使效果更顯著,化肥都十分易溶於水。植物未能吸收的肥料,會被沖入河道,造成污染。

使泥土變得瘦瘠

當化肥不能滿足植物生長所需時,植物便會在泥土裡自行吸收。但長期下去,泥土裡的某些元素便會變得缺乏,因而失去養份平衡而變得瘦瘠。

造成表土流失

化肥令泥土裡的生物走光或死光,令它失去黏附力,改變了它的結構,令化肥流失更快。在豪雨及刮大風時,表土容易被沖走或吹走,漸漸土地便不能再種植。

破壞生態平衡

化肥擾亂了泥土裡的平衡,亦沒有提供有機物予泥土中的生物,令它們逐漸死亡及絕跡。結果泥土變成了一堆沒有生命的礦物,只有越來越貧瘠,唯有倚賴更多的化肥補充,造成惡性循環。

危害人類健康

化肥在田間使用,大部份沖進河流,其中部分會變致癌物質,人喝了那兒的水產,都會有危險。

使蔬菜含水量高,而儲存期短

由於化肥易於吸收,收效宏大,故此作物收成時間確實是縮短了。但是植物的生長跟本沒那樣快,植物來不及製造足夠的物料填入細胞內,它們只能脹大細胞,然後加水入內。故此化肥種出來的菜含水量高,而儲存期短。

有機肥料有甚麼好處?

有機肥料例如堆肥不單給予泥土提供較全面的養份,還是一種土壤改良劑,能改善泥土結構,緩和泥土酸鹼度。堆肥本身就是有機物,其本質帶有黏性,可黏著幼細的黏土粒子,成為較大的團粒,團粒之間便形成了較大的空間,有助疏水及疏氣。它亦可以黏著沙粒,把原本鬆散的沙質結構變得緊密,有助增加保水及保肥能力。泥土上厚厚的有機物就像綿花一樣,可吸收水份,減少泥土的水份蒸發,減低因風雨所做成的水土流失。

基肥

在未下種或末移種之前,施於泥土的是為之基肥。 可 將肥料均勻地撒於泥面,將之與表面 10-15 厘米泥土混合。或者在移種時,先挖一個比待種的植物的根球還要大的泥洞。將一撮挖出來的泥與肥料混合(最好是用堆肥),放回泥底,再將植物植入,蓋滿泥土,略壓實,充份淋水。

追肥

在植物生長期間,施於植物周圍或直接施於植物上的為之 追肥。 通常在植物生長最迅速,最需要額外養份補充時使用。但使用前須先除草,否則野草會將養份搶去。若為固體肥料,可施於植物周圍,以不直接接觸植物為度,以免燒傷植物。若為液體肥料,可淋灑於植物上。 在生長旺盛的季節,可每 2-4 個星期薄施液肥一次。液肥須 適當地稀釋,稀釋程度視液肥熟腐程度、植物生長狀態與及天氣因素而定。 最適宜的施用時間是一早一晚,那時氣溫較低,故不易燒傷植物。最好能在施用後,再以清水淋灑。

植物需要的主要肥料

氮肥

氮肥不足時,植株會變得矮小,葉會變黃,果實提早成熟,收成減少。可每星期以麩水淋洒作物一次,直至病徵消失為止。同時,可加其他固體氮肥於泥中。或可在計劃輪種時,多種些豆科植物,並多加堆肥。但若氮肥過多,會令莖、葉生長過於茂盛,卻少花少果,且作物會變軟弱,易被病蟲害感染。還有,氮肥過多,可令植物內的硝酸鉀含量增加,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硝酸鹽與癌症的發生有關。

磷肥

不足時,葉會變窄,分孽減少,果實減少甜味,品質低落,部分作物的葉及葉柄會變紫色。可 以海藻水每星期淋洒植物一次,直至病徵消失為止。海藻水可以刺激植物的酵素,令它更有效地吸收磷。另外,可加骨粉及堆肥,並 調校泥土酸鹼度至 6.0-7.0 之間。

鉀肥

鉀肥缺乏時, 老葉先端會出現黃化,然後向葉緣蔓延,之後褐變而枯死。另外新葉會變暗綠色,伸長抑制變小葉。根的生長亦不佳,易腐爛。可每星期施或紫草水一次,直至病徵消失為止。另可加草木灰,但不能一次過加太多。長遠計,應多加堆肥、動物糞便,海藻等入泥中。

鈣肥

鈣肥不足,容易在春天令生菜產生頂腐病(植株由心開始腐爛)。也會令番茄落花,薯仔的植株與塊莖都長不大。可以加石灰以改善。

常用的有機肥料

花生麩粉

施於泥土後,會有搶氮和發熱的現象,如太接近植物則易燒傷,故亦應避免在幼苗期使用。如作基肥用,則最好能在施用後至少 3-5 天才下種或移種。氮、磷、鉀的百分比為 7-1.5-1.5 。每平方米可施用約 50-200 克。若泥土肥沃、前造尚有餘肥或作物需肥量不多時,可少施;否則,可多施。

花生麩水

將花生麩粉放入水中,讓它在缺氧環境下分解。 2-12 個月後便可使用。時間越長,熟腐程度越高,越不易燒傷植物。花生麩與水的比例約為 1:15 ,使用時,需先將液肥加水稀釋,液肥與水的比例約為 1:7 。施用後,最好能淋水以免燒傷植物。

花生麩水必須密封,以免臭味外洩。

骨粉

是碾碎的牛骨。如牛骨先煮過再輾碎,是為熟骨粉。如未經煮過便輾碎,則為生骨粉。生、熟骨粉均屬緩解肥,唯生骨粉較熟骨粉更慢。氮 、 磷 、 鉀的百分比 為 4-22.5-0.2 ,另有 24% 鈣。由於屬緩解,故宜作基肥用。每平方米 50-150 克。

海藻

富含氮、鉀、多量微量元素及植物激素。可以直接埋入泥中,放入堆肥箱,或放在泥面做護根。它可以改良土質,幫助植物吸收養份。採收洗淨後,即可使用。亦有適合有機農場使用的商品海藻粉出售。

照片︰

草木灰

草木燒出來的灰,其中黑灰較白灰含鉀量高。由於草木灰易溶於水,故使用前應避免被雨水淋濕。能同時提高泥土的酸鹼值。草木灰的氮 、 磷 、 鉀的百分比 為 0-1.7-5.3 。可每年每平方米施 15-50 克。

紫草 (Comfrey)

一種生長迅速的多年生草本,可以用分株繁殖。它的根部可深入土層,將次土層的養份帶上泥面。葉片富含氮和鉀,可以直接放入泥中,或放入肥堆中,或以護根形式放在泥面。同時亦可將紫草放入水中讓它分解製造紫草水。約 16 克紫草葉加 1 公升水,以蓋密封, 4-5 星期後再稀釋使用。

石灰

亦稱白灰,白細末狀,可調校泥土的酸鹼值。每平方米可施 50-150 克,但每年每平方米不超過 300 克。

雞蛋殼

須先搗碎,否則會令農地變得非常危險。氮、磷、鉀的百分比為 1.2-0.4-0.1 及多量的鈣。每年每平方米 100-500 克。

動物糞便

由於富含氮素,故不宜直接放入泥中,最好能先放入肥堆中處理。如果直接施用於泥土,可先與 泥土混合 ,至少一個月後始下種或移種植物於其上。使用 動物糞便需 小心可能含有各種細菌,且一般由於豬隻飼料中已加入高量的銅鹽,故豬糞製成的堆肥,重金屬含量仍十分高,不宜長期使用。

其他肥料

其他如魚鰓、魚腸、魚鱗、茶葉渣、湯渣等亦可作有機肥料,但最好能先放入堆肥桶內堆漚成熟才使用。市面上亦有一些商品有機肥出售,但需小心閱讀包裝上的說明,如有疑問,可與相關團體聯絡。

綠肥 (Green Manures)

特別種來做肥料的作物。通常會是一些生長迅速,容易腐爛的植物(如芥菜)或 其他豆類(固氮作用)。可在 兩造中間下種,或在前造作物收割前 1-2 星期下種。到下一造下種或移種前 7-14 日鋤入泥中。

紅豆、綠豆也可作綠肥

輪種

輪種是將作物輪流在不同的田地上種植。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方法,同時亦可以將泥土裡的肥料充份運用。同類的作物,需要類同養份,有相類似的病蟲害問題。於是在同一幅地上,每造都種上不同的作物,便不會容易出現某類養份缺失的倩形,病蟲害亦不易在泥土裡累積。可按作物的類別來輪種, 例如可將作物分類,每造揀選不同類來種植,如 生菜( 葉菜類)、 青瓜( 瓜類)、 豆角( 豆類)、根菜類( 白蘿蔔) 、 粟米( 穀物類)、 蕃茄( 果類)等 。或深根和淺根類的輪流種值,可吸取不同深度的泥土裡的養份(如:蕃茄與白菜)。或需肥量大的和需肥量小的交替(如西蘭花與四季豆)。或不同土地覆蓋率的輪種,可以保護泥土結構(如薯仔與蔥)。

間種

在同一幅地,同一時間,種上超過一種作物是謂之間種。間種亦是防治病蟲害的有效方法之一,與及有效利用田裡肥料的技術的一種。間種的原則與輪種非常接近。

間種可有效防治病蟲害,及有效利用肥料。

堆肥

堆肥就是模仿大自然的循環,將本來稱為垃圾而又能被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如落葉、枯草、動物的屍體和排泄物等)堆放在一起,提供一個合適的環境,讓各類動物及微生物以較高的速度把它們分解。過程中,被分解的有機物質會釋放出熱量、二氧化碳。最後轉化為深啡色、帶泥土氣味並含有高養分的腐殖質,稱為「堆肥」。

把有機垃圾循環利用,減少浪費

香港每日生產的固體廢物數以公噸計,根據環境保護署的資料,在 2001 年,香港人每日就生產了 16,800 公噸的固體廢物,相當於 26 萬位市民的體重總和。這些廢物當中包括都市固體廢物、拆建廢物、化學廢物及禽畜廢物。這些廢物主要會以堆埋處理,故此預計於 10 至 15 年內香港的堆填區將會飽和。棄置於堆填區內的廢物中,有部份屬於有機物,如廚餘、落葉、淤泥、糞便和廢紙等。它們被埋在堆填區內,不但佔用珍貴的土地,而且由於缺乏氧氣,分解十分困難,分解過程亦會產生巿害氣體甲烷(沼氣),及可能滲漏污水,引致環境問題。

另一種通常用來處理固體廢物的方法──焚化,更不適用於有機垃圾。這種方法不但價錢昂貴,而且由於有機物多數含水量高而令燃燒效果不理想,效率低,更會製造較多廢氣和毒性極高的有機污染物,要用更多的資源去處理淨除。

如果拿這些固體廢物去堆肥,使它成為有用的土壤改良劑,不但可以資源再用,而且堆肥後廢物的體積亦會大幅下降,大大節省於處理、存放及運輸上的成本。

堆肥是一種天然的土壤改良劑

若將堆肥與泥土混合,它可改良泥土的結構,調較泥土的酸鹼度, 又能把原本鬆散的沙質結構變得緊密, 改善保水力、疏氣性、排水力和保肥力等等,亦能提供均衡的基本養份予植物,是一種上佳的土壤改良劑。

在校內或社區內進行堆肥,提高同學及街坊的環保意識

不少環境教育及公民教育均涉及「循環再造」,堆肥不但切合此題目,更可讓參與者宜接體驗,並從另一角度去探討廢物處理這棘手的問題。

堆肥的生物群落

堆肥過程牽涉到一大群生物把有機物分解。細菌是堆肥內最細小但最大量的生物。在肥堆內,約有 80-90 ﹪的微生物都是細菌,把有機物分解成較簡單的形式讓其他微生物繼續工作。其他生物,如真菌,會分泌酵素來分解有機物,然後吸取當中的養份,這種分解形式可稱為化學分解。

肥堆內的無脊椎動物(如蚯蚓、蝸牛、千足、蜈蚣等)的貢獻可稱作物理分解。它們透過咀嚼、吸食、排泄等活動將物料弄碎,增加物料的表面積予微生物工作。同時又會鑽鬆物料,讓更多空氣可以進入肥堆中間。它們死後會留下殘骸,提供原料給微生物分解。

有氧堆肥的溫度變化

在堆肥過程中,微生物分解有機物後,會放出熱能、二氧化碳及水,然後轉變至一較穩定的狀態,成為最終產物──堆肥。其間的溫度變化,是堆肥腐熟程度的指標。

整個過程所需的時間及所能達至的溫度,視乎各種條件是否能配合,在最理想的環境下,會出現以下三個階段:

堆肥熟腐過程與溫度變化

第一階段:中溫期

物料剛開始被分解的階段。中溫細菌會分解易溶於水及易於降解的物質,快速產生熱能,令堆肥的溫度迅速上升。此階段溫度約介乎 25-45 ℃之間。

第二階段:高溫期

當溫度超過 50 ℃時,中溫細菌會逐漸被高溫細菌取代。它們部分可在高溫至 70 ℃的環境下工作,但當溫度超過 65 ℃後,太高溫會把部分微生物殺死,限制了堆肥的速度。故最好能翻動堆肥,引入空氣,這樣可將外圍較冷的物料翻到中間,並將中間較熱的搬到外圍,以保持溫度在 50-60 ℃左右。但若相反,如果肥堆升溫有困難,則要考慮各種保溫方法,特別是體積較細(小於 1 立方米)的肥堆,可在外圍加麻包袋之類。當溫度進入 55 ℃或以上時,大部分的病原體均會被消滅。

在高溫期內,蛋白質、脂肪、複雜的碳水化合物如纖維素等高能量物質的分解會加速,當肥堆中間的物料逐漸被分解後,細菌工作的速度便會慢下來。故此翻動肥堆亦可提供更多氧氣,及將外圍分解較慢的新鮮原料翻到中間,讓微生物可以繼續工作。

到再沒有足夠的新鮮物料供應給高溫細菌消耗時,肥堆的溫度便會慢慢降下來,然後再由中溫細菌及其他生物接棒繼續餘下的分解工作。

第三階段:冷卻期 / 成熟期

當沒有足夠的新鮮物料供細菌消耗時,堆肥的溫度便會慢慢降下來,當溫度降至 45 ℃或以下時,中溫細菌及其他生物可在堆肥內生存,繼續工作。隨著分解工作逐步完成,溫度會繼續下降,直至一個穩定的水平,進入腐熟狀態。此時的堆肥會散發出一股泥土氣味,顏色呈深啡色,可與泥土混合,能提供養分予植物。這階段愈長愈能得到較腐熟的產物,一般最好待三至四星期後才使用。

影響堆肥過程的重要因素

•  物料的碳氮比( C : N Ratio

微生物是堆肥過程的重要分解者,它會降解有機物中的碳素作為能量來源以維持代謝作用,產生熱量及二氧化碳;同時亦會分解有機物當中的氮素來合成蛋白質,供其生長和繁殖之用。

要讓微生物最有效地工作,最重要的不單是供應大量有機物,而且要提供有適當碳氮比的有機物。否則,若氮太少,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速度會減低,所製造的熱量亦會減少,堆肥速度亦因而減慢;相反若碳太少,微生物因缺乏碳來生產能量,引致有機物質末能完全被分解,而多餘的氮更會轉化成氨,流失於空氣中,產生異味,同時使堆肥產物趨向鹼性,損害堆肥中的部分微生物。最適合堆肥微生物的碳氮比,大約是 20-30:1 。在堆肥的過程中,碳素會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離開肥堆,而令碳含量下降。故此,腐熟的堆肥通常的碳氮比只有 10:1 左右。

•  空氣

在活躍的有氧堆肥內,主要工作的是好氧細菌,它們需要充足的氧氣來進行呼吸作用,產生熱量,進行代謝和繁殖。定期翻動肥堆,可令更多空氣可走進肥堆中間。在缺氧的環境下(如水分太多),好氧細菌便會逐漸死亡,取而代之的是厭氧細菌。厭氧細菌分解有機物的速度較慢,而且會產生硫化氫(臭蛋味)等有臭味氣體。

•  水份

肥堆不可以太乾,否則不適宜微生物活動,亦不可以太濕,因會造成缺氧,令分解緩慢及產生惡臭。肥堆要保持濕潤,就像扭乾了的海棉一樣。

•  溫度

適當的堆肥溫度,不但可加快微生物的代謝速度,更能有效分解有機物及殺死病原體。夏季高溫時,肥堆較容易達至理想的溫度指標(即 50-60 ℃左右),但在冬季時則較困難。因此冬天時堆肥所需的時間會較長。

•  物料的表面積

物料越細,它表面面積的總和便越大,能夠接觸的空氣與微生物便會越多,分解速度因而亦越快。但要留意如果將物料切割得太細碎的話,物料碎塊中間的空隙便會減少,導致肥堆過於結實,令透氣性下降,促使缺氧。最好能將物料切割成大約 5 厘米長。

•  體積

肥堆的體積越大,越容易保溫。但若過大,物料會因太重而壓實,氧氣難以進入肥堆的中間部分,造成缺氧環境,而且難以翻動。若過小,則因散熱太快而不能保持理想溫度,減低分解效率及未能殺死病原體。最佳的肥堆大小為 1 米 x1 米 x1 米的立方體。

•  微生物

原料及泥土裡應有大量的微生物作為分解者。

肥堆選址

所有有機物最終都會分解,分別只是時間。要一個肥堆可以較快速地分解至熟腐狀態,我們需要提供一個合適的環境去讓適當比例的物料在其中堆漚。通風、有蔭蔽、有蓋頂、有工作空間的地方較適合。

建造堆肥箱

堆肥箱種類繁多,一般而言,通風程度、體積、衛生和耐用程度都是重要的考慮因素。常用的有鐵絲圍網、木箱和有蓋膠桶等三類設計,但各學校可按各自需要自行設計適合的堆肥箱來。

選取物料

但有些物料會比其他的較難處理,故應小心選擇,最低限度,在開始時,先選用較易處理的物料。

(1) 適合堆肥物料

在校園和社區園圃附近環境,可選取的物料一般包括:含氮較高的菜莢、果皮、水果心和雞蛋殼;含碳較高的報紙、草碎、樹葉和紙碎。其他可供堆肥的物料例如:木碎、茶葉渣、樹枝、咖啡渣、果仁殼、未結種子的雜草等。

(2) 不適合堆肥物料

所有非有機物如塑膠、金屬、玻璃、人造纖維等,全不作考慮。

(3) 容易引起麻煩的物料

油脂、肉碎、骨頭、小食部的食物渣滓和奶類食品等,容易滋生病菌,且會不斷發出惡臭,還會吸引貓狗老鼠等來覓食。結了種子的野草會把種子留在肥堆內,藉使用堆肥而得以散播。有病蟲害的植物,會有機會因留在肥堆外圍較低溫處,病菌得以生存下來,然後藉堆肥把病菌傳播。太細碎或容易擠壓的物料,如一大疊報紙或草碎,會降低肥堆的透氣性,亦應減少使用,或應分散使用。松針帶酸性,含大量油脂的物料,會影響細菌的分解工作,故都不宜多用。

計算物料的碳氮比

物料的碳氮比直接影響堆肥情況的因素,理想的比例為 20-30:1 。一般收集的物料以菜葉為主,因其氮含量較高(碳氮比為 12:1 ),故需要加入一些碳含量較高的物料如木糠、紙碎等。如用 2 份菜莢與 1 份乾樹葉混合,或用 30 份菜莢與 1 份木糠混合。以下是一些有機物質的碳氮比:

 

堆肥的物料

碳氮比

木糠

400-500 : 1

紙張、報紙

170 : 1

樹皮

125 : 1

枯草

80 : 1

松針

66 : 1

粟米穗軸、乾樹葉

60 : 1

樹葉(新鮮)

40 : 1

水果皮及果心

35 : 1

豆莢

30 : 1

紅蘿蔔

27 : 1

野草

25 : 1

草木灰

23 : 1

草碎、咖啡渣

20 : 1

海藻

19 : 1

洋蔥和辣椒

15 : 1

菜莢、蕃茄

12 : 1

 

計算碳氮比的例子

如用 2 份菜莢與 1 份乾樹葉混合,混合物的碳氮比為:
( 12+12+60 ) / ( 1+1+1 ) =84/3=28/1 (介乎 20-30:1 ,屬於合適的碳氮比)

開始堆肥

將適當碳氮比的不同物料收集好,切碎或撕碎至約 5 厘米長。可將不同物料一層一層的放入堆肥箱內,或者先將所有不同物料充分混合,然後才放入箱內。想每層的厚度較均勻,可先將物料擴散鋪開至箱邊,然後才放入中間部份。為確保有適量的水份,可用手輕隍垣ヾ}必須是混合後的物料﹚,在界乎有水滴出與無水滴出之間,就像扭乾了的海棉一樣,即表示已達到理想濕度。最頂一層都應該是一層約 5 厘米厚的泥土、一塊厚布或一張膠紙,以保溫並減少水份散失。與物料接觸時,可戴上膠手套和口罩,以減少細菌感染。

當放入原料後,肥堆應該在數天內開始升溫。這時便須要將堆肥翻動,以便將外圍的原料翻到中間較熱的部份,亦將中間翻到外圍,讓整個肥堆的熟腐較均勻。如有兩個或以上的堆肥箱,可將物料由一個箱翻至另一個箱。或者可以將物料全部拉出堆肥箱外,然後再將之重新放入箱內。盡量每 1-2 星期把肥堆翻動一次,以確保有足夠的氧氣使堆肥完全腐熟。多數人對堆肥中的微生物,不會產生過敏反應。但一些容易產生過敏反應的,免疫系統較弱的,及患有哮喘病或其他氣管病的人,可避免翻動堆肥,或可採取措施減少與堆肥直接接觸。

如何分辨堆肥可否使用?

若堆肥並未腐熟便加入泥土中使用,堆肥中仍然進行氧化作用時,大量熱能的產生會破壞作物的根部及影響作物的健康。故我們應先分辨堆肥的腐熟程度是否足夠再決定使用與否。當堆肥己經腐熟可以使用時,堆肥的體積會隨著時間而下降,原本 1 米高的肥堆,會剩下只有三分之一甚至更低,而當初的物料,會變得不能辨認、深啡色、細碎的、像泥土一樣、且帶有泥土氣味的樣子,表示堆肥已達腐熟的程度。

其他堆肥方法

(1) 缺氧堆肥

將所有原料加水密封於一容器內(可選擇用有蓋黑色膠桶),將該容器置於陽光下,間中搖勻,數月至一年後可供使用。

(2) 枯葉堆肥

把收集的枯葉放入鐵絲圍網內,加水弄濕。枯葉堆肥的養份雖然不高,但郤是很好的土壤改良劑。

肥堆的使用

(1) 融合於泥土中

可與表面 15 厘米的泥土充分混合,或與盆栽中的泥土完全混合,讓養份慢慢地釋出於泥土中,改善泥土。

(2) 鋪在泥面作護根

堆肥有良好的保水能力。先將泥土充份淋水,然後可將 5-10 厘米厚的堆肥舖在泥面,以減低表土的水分散失,保護植株的根部。

(3) 製液肥

把約 500 克堆肥放於布袋內,縛好袋口並浸於水中,一兩天後,水變成茶色,成為堆肥液。若堆肥液濃度太高,可先將堆肥液稀釋才使用,以免燒傷植物。

蚯蚓堆肥

蚯蚓堆肥主要是利用蚯蚓對有機物的消化能力,把有機物吃掉,消化後排出體外,變成更細小簡單的物質,然後又把這些排泄物再吃掉,整個過程多次重覆,最後把有機物變作有用的肥料。

蚯蚓把有機物吃掉,消化後排出體外,整個過程多次重覆,最後把有機物變作有用的肥料。

材料︰

(1) 木箱 / 膠桶一個(大小視飼養數量而定,由飯盒般大到垃圾桶都可以)
(2) 碎石一堆(以夠放滿箱 / 桶底為合)
(3) 紗網一塊(平放在碎石層上,避免蚯蚓和泥土掉落)
(4) 泥土一堆(是蚯蚓生活的空間;蚯蚓多,泥土要多些;蚯蚓少,泥土可少些)
(5) 蚯蚓最少兩條(蚯蚓雌雄同體,異體受精)
(6) 厚紙板 / 報紙 / 蓋一件(用來遮光、減少水份散失)
(7) 噴水壺一個(以保持泥土濕潤)

製法︰

  • 將碎石放入木箱 / 膠桶內(如有需要,可在箱底或桶底加兩個孔,以便疏水)。
  • 覆上紗網,放入泥土及蚯蚓。
  • 放入少量食物在泥面,觀察蚯蚓的食量。
  • 最初,蚯蚓可能還在適應新環境,不大進食,但約一星期後,當蚯蚓適應了新環境,便會大量進食,並進行繁殖,到時記緊要給牠們添食物及保持環境濕潤。
  • 3-4 個月後,可開始採收。先將蓋揭開一會,讓蚯蚓都躲到泥土下層去,屆時便可將上層的泥土連蚓糞土取去作肥料用。

備註︰

  • 如果你的蚯蚓是由外地引入的,牠可能生長較快,飼養較易,但千萬別把牠放到土地上或大自然去,因為我們仍未清楚牠會對本地的蚯蚓引起那種影響,為了避免薇甘菊一類問題重演,還是小心為上。
  • 如果你遇上任何技術困難,可電郵去 Earthworm Bulletin Board Service (earthworm@julian.uwo.ca) 查問,他們有 40 位來自不同國家的蚯蚓專家回答你的問題。
  • 蚯蚓是天然的翻土機,據 Rodale Institute 估計,如果每畝土壤有 100 萬條蚯蚓生活在其中,就相當於有 3 位園丁每日輪流在這一塊田上工作 8 小時。

廚餘堆肥

本港每日約有 3,000 公噸的食物殘渣,由食肆食物工場和家居等產生出來。其中家居廚餘包含果皮、菜葉與殘羹,為家庭垃圾中必有部分,它容易腐爛、發臭且會滲水,造成垃圾清運上的困擾。如果將廚餘經堆肥方式變成有機肥,再讓它回歸大地,便是完成有機物質循環及垃圾減量的最佳方法。

垃圾桶覆土法

  • 取一個 50 公升(或更大)的有蓋垃圾桶,切去底座,選一處陰涼的地方,將桶埋入泥中約 5-10 公分深,邊緣灑上石灰(避免老鼠、蟑螂肆虐)。
  • 廚餘瀝乾水分後,以一層廚餘上舖一層土的方式,逐日處理。
  • 垃圾桶蓋上再以厚布覆蓋,或另以大塑膠袋覆罩,用繩子綑綁,以杜絕蟲蠅。
  • 直至堆肥桶裝滿後,再放置 3-5 個月,若無惡臭,堆肥即告成功。
  • 要取用堆肥,可由桶底分次適量挖取。

洗衣粉桶

  • 在一個空洗衣粉桶(上方有旋轉蓋的圓桶,或正方形盒均可,緊記要清理內層的污染物)的側面加上水龍頭。
  • 底部先加磚頭後再放 2.5 厘米網眼的鐵絲網(以作隔渣之用)。
  • 另外在水龍頭(水喉)下方,以鐵絲懸掛一空膠瓶。
  • 將每日的廚餘切碎後,放入桶內,稍作攪拌,蓋好桶蓋。
  • 每晚睡前,將水龍頭打開讓臭水排入膠瓶內,並立刻將之倒入馬桶沖掉。
  • 當堆肥桶裝滿後,再放置一個月(需持續排水),然後尋找合適的地點(如空地或大花盆),將堆肥埋入土中或混合其他土壤,以待取用。
  • 在自家做有機堆肥時,廚餘宜使用植物性物質,如:菜梗、菜葉、果皮,且每日處理時順手將之切斷、切碎並瀝去水分,或混些撕碎的舊報紙或用過的衛生紙,並先略加攪勻再將堆肥桶蓋好,此舉可減少堆肥時所產生的氣味,大家不仿一試。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

植物的繁殖方法可分為有性繁殖及無性繁殖兩種。其中有性繁殖 (sexual propagation) 亦稱為種子繁殖,需經雌雄兩生殖細胞結合成為種子,孕育成另一新個體。種子繁殖的優點在於播種的操作技巧較容易、快及方便、繁殖量大、便於貯存及運送、有機會能製造出有優良品質、適應能力強的交配種。它的缺點是不易保持母體的原本特性、開花結實再播種發育成長,一般需時較無性繁殖的方法長。

影響種子發芽的環境因素

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包括:水份、氧氣及遘當的溫度。有些植物的種子之發芽還涉及光線。

水份

水份可以使種皮變軟或破裂,以利胚根及胚芽突破種皮。促進種子內的生化反應,例如將胚乳內的物質轉化成可溶性物質,以便種子吸收及利用。水份不足,種子無法發芽;水份過多會防礙空氣的透入,影響呼吸運動,甚至引致種子死亡、腐爛。

氧氣

種子發芽時,呼吸作用會加劇,故需要充足的氧氣。

溫度

溫度影響著種子發芽的速度,種子在適合的溫度下才會發芽。不同的種子發芽所需的適溫亦會有異。來自熱帶的種子,發芽所需的適溫約於 24-35 ℃;溫帶的種子,約於 10-21 ℃;亞熱帶的種子,約於以上兩者之間。一般情況,大部份種子發芽所需的適溫都接近室溫 (25 ℃ ) 。溫度過低種子不能發芽,相反溫度過高種子可能會死亡。

光線

光線對於大部份植物種子的發芽沒有甚麼影響。只是有某些種子的發芽會因為光線而受刺激或抑制。

其他繁殖方法

不少的植物均可利用植物營養器官的一部份 ( 如:莖、根、葉 ) ,從母體分離,並生長成為獨立的新珠,此方法稱為無性繁殖 (vegetative propagation) 或營養繁殖。其優點在於能保持母體的原本優良特性、一般較種子繁殖快,而缺點是有些操作會比較複雜及需要較多時間、一時不易大量繁殖、品質、特性跟原本的母體一樣,沒有得到改良。無性繁殖方法包括有分株、壓條、扦插、嫁接等。

(1) 分株法 (separation)

植株成長後,根部或植株周圍會長出新株來,當這些新的個體成長至已具備根、莖、葉或芽時,將它和母株分開後定植即可。此法成活率高,成長速度也較快。如蔥、韭菜、金針等蔬菜,可將母株連根挖出,分成數叢,栽植入土。另外,亦有不少蔬菜可以挖出地下莖來作繁殖。如薑和蓮藕的根莖,馬鈴薯的塊莖,洋蔥和蒜頭的鱗莖,及馬蹄的球莖。

薑可用分株法繁殖,一小片薑,春天埋在泥裡,七、八月可收紫薑,年底可收老薑。

(2) 嫁接法 (grafting)

是把一株植物的枝條或芽,接到另一株帶有根糸的植物上,使該枝條或芽接受它的營養,發育成一珠獨立的植株的方法。該枝條或芽叫接穗,帶原根承受接穗的植珠叫砧木。蘋果、桃、玫瑰等植物也可使用嫁接法。嫁接法一般有三種:

芽接法-- 用繁殖植物的芽為接穗,進行嫁接。

枝接法-- 用繁殖植物的枝條作為接穗,進行嫁接。

誘接法-- 用甲樹的一枝,接合在乙樹的一枝,等兩者癒合之後,把前者從母樹分離。這方法主要用來繁殖其他方法不易實行的植物。

(3) 扦插法 (cuttings)

利用植物營養器官的一部份,從母體分離,插入土中,使它生根、發芽,成為獨立的植物。扦插法有以下幾種:

枝插法-- 用枝條作為插穗,如薄荷。

葉插法-- 用葉作為插穗,使其在葉緣和葉脈生出不定芽,分離之後成為獨立的幼苗,如非洲紫羅蘭。

根插法-- 用葉作為插穗,範圍限於容易在根部再生出新株的植物,如紫藤、金山海棠。

可用枝插法繁殖的薄荷

(4) 壓條法 (layering)

把生在母株上的枝梢,埋入土中,埋入的枝梢需割破一些,促使它生根,等埋入的枝梢部分發根之後,可以把它從母株分離,成為獨立幼苗,如紫藤、有下垂枝的楊柳等。

培苗土

學校方面在培苗時,亦可自行調配培苗土,以下是有關成份的比例,可供參考。泥炭土、蛭石 / 珍珠岩、堆肥以 2 : 2 : 1 的比例混合再加以小許牛骨粉(每 100 公升 55 克)及石灰(每 100 公升 230 克)。

蟲害防治

虫害防治

很多人 一早已習慣了相信,對付害蟲,就是用點甚麼來殺死它們。於是他們以為有機農場會用一些較安全的天然農藥來代替那些危險有毒的化學物品。但實際上,最有效保護作物的方法,是預防而非治療,是有計劃的種植,健康的泥土,健康的作物和平衡的生態。到萬一蟲口驟增時,才會採用各種生物性、物理性或天然農藥等方法來作控制。

預防措施

(1) 令植物生長健康

均衡的養料、充足的水份、適當的種植密度,均能夠令作物健康成長。植物健康,不只病蟲害感染較少,即使染上病患,亦較易康復,且對收成的影響亦較少。

(2) 適時種植和收割

在適當的氣候種植,可令植物更健康,亦可以避過害蟲活躍期,減少蟲害。例如在香港,夏天不種菜心以避開狗虱仔。但連場大雨後,泥中的狗虱仔幼蟲會因水多而浸死,這時下種種植十字花科植物亦不怕狗虱仔侵襲。有關種植時間與蟲害 的研究,外國較多,如遲一個月種紅蘿蔔,就可避開甘荀繩的高峰期,將水稻延遲播種 10-15 天避開過冬孵化出來的二化螟。但在香港,蔬菜應何時怎樣避開那些本地蟲害,則仍有待更多的研究。

(3) 保持環境衛生

田間雜草、收割後的殘餘部份、腐爛的植株、掉落的瓜果,均應清除,以減少害蟲寄生,有效減少蟲源。若想在其他地方引進新品種植物時,也應多留意那植物本身是否已感染蟲病害。

(4) 選種抗蟲品種

有些品種有抗蟲效果,可能是它們具某種氣味可驅走害蟲,或者它們的復元較快,即使受害蟲感染仍能有相當的產量。如特硬梗的粟米、葉片含硫量高的蒜頭、生長特快的作物品種等。即使未能找到具抗蟲效果的品種,亦最好避免惹蟲的,通常特別高產,或者特別美味的新交配種,都較惹蟲。於 購買種子或植物時,請留意包裝上的說明。

(5) 輪種 / 間種

如果不斷重覆種植同樣作物,蟲害,特別是通過泥土傳染的,便會因為適當的食物供應不斷而有機會大量累積。但如果 輪流種植不同植物(輪種),同時將植物分散來種,中間雜上其他植物(間種),害蟲便不易找到足夠的食物,不容易大量繁殖。 輪種的間隔越長越好,如三、四年甚至五、六年等。 間種的植物如有特殊氣味(如蔥、蒜、胡椒薄荷等),則更可收驅蟲的效果。

(6) 保護天敵

其實在大自然中,早已存在著大量害蟲的天敵,牠們可以是 獵食害蟲的動物,可以是害蟲的寄生蟲,亦可以是令害蟲生病的微生物。香港常見的有 蜘蛛、蠼 (虫叟) (音〔渠修〕)、蜻蜓、螳螂、瓢蟲、青蛙、蟾蜍、蝙蝠與及一些肉眼較難觀察的如寄生蟲、寄生蜂及令害蟲致病的各類微生物。我們可以提供一個安全的、牠們喜愛的生活環境吸引牠們留下來,例如提供花粉和花蜜等作為食物,提供食水讓昆蟲有地方降落等,保留一塊不再翻土的地方,教導小孩別去騷擾牠們,最重要的是盡量避免噴灑任何有毒物質。

瓢蟲的成蟲及幼蟲均以蚜蟲為食,是田裡的益蟲。

生物防治

除了利用本地原有的天敵以外,亦可引進一些本來沒有或者數量不足夠的。以下都是一些可以在香港找到的生物農藥。

(1) 蘇雲氏金桿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

Bt 是目前唯一大量商品化的昆蟲致病菌。 它是自然界存在的孢子型桿狀 細菌 ,通常在泥土、穀類微粒、葉子或昆蟲屍體內出現。它的孢子可以在大自然裡生存兩、三天,但在陽光照射下,會被破壞。 Bt 的產品內,主要包括 Bt 孢子和它的毒素蛋白晶體。這些晶體會在害蟲腸內高鹼性的環境中溶化,毒素會令害蟲停止進食,同時會破壞腸壁組織, 3-4 天內害蟲就會死亡。使用時,應避免與任何鹼性物質(如肥皂、鹽)混合,但可加入小量食醋,以降低酸鹼值和增加 Bt 的功效。香港出售的 Bt ,主要對鱗翅目(飛蛾和蝴蝶)的幼蟲有效,如 Bt 卻氏卡奇( B.t. kurstaki )和 Bt 亞莎華( B.t. aizawai )亞 種。

(2) 斜紋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 Spodoptera litur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此病毒是一種源生於中國廣東自然界中的昆蟲病毒。只對斜紋夜蛾(俗稱花皮蟲或像行軍蟲)的幼蟲有效,對其他非目標害蟲無感染能力,對益蟲、大自然及人畜無害。當 病毒 被幼蟲攝食之後,會在蟲體內的細胞繁殖而引起致命的疾病。生病的幼蟲在 2-3 日內停止進食,變得呆滯及變褐色, 5-9 日內會被病毒所分解。死去的蟲體會釋放出以億萬計的新病毒去感染其他幼蟲,及使到病毒在害蟲族群內傳播,但這種傳播方式未必能完全抑制害蟲族群。另外,由於會受太陽紫外光分解,病毒只可以在田間維持數天。

(3) 斯氏線蟲( Steinernema carpocapsae

斯氏線蟲是一種在自然界寄生於昆蟲體內的線蟲(昆蟲病原線蟲),可用來防治多種地下害蟲及莖幹害蟲,如狗虱仔幼蟲、土狗(螻蛄)、粟米蛀心蟲、柑桔蛀心蟲等。線蟲體內帶有共生菌,當線蟲從害蟲的氣孔、口部或肛門進入蟲體後,便會釋放出共生菌, 2-3 天後,昆蟲便會受感染死亡。線蟲在死蟲體內發育成熟並繁殖,以共生菌和蟲體為食糧。食物消耗殆盡時,線蟲會再進入泥土內尋覓新寄主;當害蟲數量減少後,線蟲就會老化致死。使用時應避免在猛烈陽光,最好能在黃昏時施放,使用前應將泥土及作物灑水弄濕。

(4) 瓜實蠅雄蠅引誘劑

昆蟲對某些氣味有特別喜好,若將帶有這些氣味的誘劑放入誘捕器內,便可藉以誘捕害蟲。如:瓜實蠅雄蠅引誘劑(又稱克蠅),可以有效誘捕雄性瓜實蠅。另外,亦可自製誘劑。在用完的膠瓶上加入約小半瓶石榴汁,上半部多開幾個窗口讓氣味散發,將膠瓶連烏蠅紙掛在瓜架上或外圍枝葉茂盛的樹蔭下,便可誘捕瓜實蠅。除石榴汁外,瓜蠅亦對糖水或腐爛的瓜果等有興趣。設置誘捕器在瓜棚中間近上部,約每 5 米一個。

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作用,清除或驅趕害蟲的方法:

(1) 直接手捕或搖撼

預備一對手套及一桶肥皂水,將捉到的昆蟲放入水裡,肥皂可以減少水的表面張力,令昆蟲難以由水裡逃脫。若不能將害蟲與葉片分離,如潛葉蠅,則可葉片一起放入肥皂水內。亦可以用鐵線、吸塵機等幫助除蟲,此法如果運用得宜,效果十分顯著。部分昆蟲(如黃守瓜)會假死,別因為它掉在地上一動不動便以為它已死去而放過它。

(2) 剪掉粟米雄花(去雄)

當粟米頂部的雄蕊展開有 45 o 時,將雄花剪去,每 4 行粟米,可剪去 3 行。此法已証實能有效地減少粟米蛀心蟲為害,因為它們最喜愛的食物便是粟米雄花及花粉。

(3) 誘捕陷阱

可利用害蟲的特殊習性來誘捕它們。例如蚜蟲、瓜實蠅對黃色有正趨色性,故可購買或自製黃色黏板來誘捕。在 黃色塑料咭上,塗上黏蟲膠、凡士林,或貼上雙面膠紙,每隔 5 米設置一塊,高度高於菜葉約 50 厘米,或放在瓜棚上半部,可誘捕有翅蚜蟲及 瓜實蠅 。

將黃色黏板放在自製陷阱內,可減少黏著瓜藤或泥塵而失效。

亦可用南瓜、番薯煮熟發酵或用香蕉、菠蘿皮或石榴汁誘捕瓜實蠅。用啤酒、變壞的酸乳酪或酵母加水誘捕蝸牛及蛞蝓。用光來誘捕螟蟲、金龜子;用蜜糖誘捕夜盜蛾、小地老虎。用糖醋液( 6 份糖、 3 份醋、 1 份白酒,加 1 份魚藤液調勻)誘捕小地老虎等等。

石榴汁等對瓜蠅十分有吸引力,可用來吸引它們飛過來,黏在烏蠅紙上。

蝸牛陷阱──陷阱的盆邊要與泥面齊平,方便蝸牛或蛞蝓爬入,上面加上蓋,以防止貓狗騷擾,更可防雨水稀釋誘餌。

(4) 遮斷法

以棉網覆蓋在田畦上,形成物理屏障,可有效防止狗虱仔(黃曲條跳甲)進入網內,為害作物。若在雨季使用,可在剛下種的田畦上插上 鐵線作支撐,再拉網覆蓋田畦,並以泥土覆蓋網邊。若於秋冬使用,可直接拉網覆蓋田畦,需用重物壓著網邊。疏苗、施肥、除蟲時開網,當植株長大, 狗虱仔便不能為害。期間要定時檢查棉網有否破損或有否跟幼苗及泥土黏結,雨天後須揭開棉網通風,持續過濕天氣則應停止使用棉網。

棉網可有效防治狗虱仔。如棉網無破損,一般可重覆使用 3-5 次。

另亦可在幼瓜長至 4 厘米以前,以紙袋、紗網或膠袋袋套在瓜果上,以防止瓜蠅雌性成蟲產卵。請留意,套紙袋會使瓜色較淡,且需在大雨後更換。套紗網需找硬身的網,如使用煲湯袋一類較軟的網袋,瓜蠅成蟲仍可以從網眼接觸到瓜皮以繼續產卵。另外,由於瓜實蠅不喜歡陰暗的環境,可用較瓜成長後還長 300 毫米,兩端開口的黑膠袋來套瓜,即使瓜蠅飛近,進入瓜袋,也因為不喜歡黑暗環境而退出。此法可避免用下方閉口的膠袋套瓜時,瓜容易焗爛,且膠袋會收集雨水、灌溉水,要不時倒水。

用兩端開口的黑膠袋套瓜可減瓜蠅侵襲。

遮斷法的另一個例子是用紗網覆蓋瓜苗,可防黃守瓜為害。或者將廁紙筒橫向剪半,讓紙圈套著幼苗,一半埋在泥裡,一半留在泥面,可使烏頭蟲不能傷害幼苗。另外亦可將膠瓶的底部剪去,套在幼苗上,可以防止蝸牛或蛞蝓的為害。

 

(5)

以強力水柱噴射向植株,但小心不要折斷植株;也可在大雨時將盆栽拿出戶外,能直接殺死或傷害害蟲,或將它們敲落植株。這方法適合對付身體軟而易受破壞或一經敲落不易再爬上植株的害蟲,如蚜蟲、紅蜘蛛。

(6) 反光紙

將反光紙懸於田間,風吹過時即會發出閃光,可驅嚇雀鳥或某些昆蟲如薊馬。另外,蚜蟲不喜歡銀色,故可使用銀灰色塑料薄膜覆蓋菜田,可防止翅蚜進入減少蟲害發生。

將反光紙懸於田間,可驅嚇雀鳥或某些昆蟲如薊馬。

天然蟲藥

大部份的天然蟲藥都是要昆蟲直接吃下或與之直接接觸,方能有效控制,而且這些蟲藥都是用來對付某類害蟲, 故此要準時,準確地運用這些蟲藥,就必須先認清是甚麼蟲在為害,同時要清楚瞭解每種蟲藥的功能方能奏效。而且 胡亂使用或過量使用,一樣可以令害蟲產生抗性。

(1) 辣椒、蒜頭、胡椒、洋蔥、薑混合物

將以上其中一樣或多樣物料搗碎或剁成茸或用攪拌器攪碎,加水(加肥皂水效果更佳)稀釋後噴灑在葉片上,下雨或淋水後,須再施用。 須在葉片上先試清楚分量始行使用。 多數昆蟲,如蟻,都不喜歡這些特殊氣味而被驅趕。但應留意製作此混合物時,由於大多是刺激性物質,故可能引致皮膚或眼部不適或敏應,最好能戴上手套及眼罩。

(2) 肥皂水

肥皂水可以麻痺昆蟲,例如蚜蟲、薊馬等軟體昆蟲,令它們的生長及發育受影響。一般肥皂都可以有同樣的效力,但有些肥皂加了添加物如:漂白劑、染料及香料等,這些都對植物及環境有害,故可用勞工禲]又稱扇籇峎~衣禲^,另外肥皂水亦可作附著劑用。用量大約一茶匙至一湯匙肥皂水加 4.5 公升水,可每一至二星期重覆使用一次,但不應超過三次。表皮較薄的植物如豆、白菜、菜心、青瓜等,易受肥皂水所傷,故應避免使用或稀釋後才使用。

(3) 麵粉液

麵粉液對昆蟲無毒,但能黏著昆蟲的翅膀和腳,及令它們不能呼吸。用量: 2-4 湯匙薯仔粉加 1 公升水加少許肥皂。可對付蚜蟲、薊馬、菜青蟲及青瓜的白粉病。

(4) 魚籐

豆科植物魚籐的根,已有接近 150 年的使用記錄,是對多種生物有效的神經麻醉藥。因對魚、豬、雀鳥有害,故應小心使用,可控制狗虱仔、蚜蟲、吊絲蟲、瓜實蠅等昆蟲。可先將魚籐浸軟,以鎚鎚打,再浸回水中,扭乾,再鎚打,直至成棉花狀,以提取魚籐內的汁液。加水加肥皂後即可使用,魚籐:水:肥皂 = 4 : 225 : 1 。要留心魚籐液應即時使用,因在陽光、空氣及水中極不穩定,一星期內便會失效。使用時應盡量小心,可能會引起皮膚痕癢或麻痺。市面上出售的魚籐精,只是石油產品,而非天然製品。

病害防治

一般令作物產生病害的病原體有三大類:真菌、細菌及病毒。它們都是肉眼難於看見的。要防治病害,最重要是事前預防,到見到病徵時,可能為時已晚。

耕作配合防治

(1) 選種抗病品種

有抗病( resistance )與耐病( tolerance )之分。前者能抵抗病害,令某些病原體無法入侵。而後者則在某類病害入侵後,作物受影響不大,且仍能有可觀的收入。在買種子時,可留心種子包裝上的介紹。

(2) 種子消毒

留種時,應小心將染病植株拔去,以免它將病害留給下一代。另自留種或懷疑有機會帶菌的種子都可以進行消毒。可在下種前將種子以紗布包好,放入 50 ℃熱水中 20 – 30 分鐘,能有效清理種子上的病原體,小心水溫不能太高,否則種子的發芽率會明顯下降。亦可在 1 公升水內加入 1 茶匙醋,再將以紗布包好的種子,放入醋液內,隨即取出,再放入,再取出,如是者兩、三次,即可將種子充份涼乾,然後儲存。

(3) 適當的養份及水份

對植物來說, 養份及 水份過多或過少都不利它們的生長,最理想是在根部周圍有 穩 定 、 平均 、 足夠的 養份及 水份供應。 可於泥中加入 有機物(如堆肥、腐葉土、綠肥等),以提供養份,改善泥土結構,增加保水力。亦可在泥面加上護根以減少水份散失。同時,要留心淋水的次數宜少,每次淋多點,否則容易製造一個潮濕的環境,這正是病害蔓延最有利的條件。在濕冷的季節,應避免在黃昏時淋水,因水份不易蒸發,會留在葉面較久,製造孢子萌發的條件。

(4) 種植密度

蔬菜種得太密、瓜果的枝條藤蔓交疊繁多,會令空氣流通困難,菌病容易滋生與蔓延。故應減低種植密度,修剪交疊、過多的分枝。並將要上棚的瓜、豆類作物 搭瓜棚讓藤蔓生長 ,令植物保持正立,同時近泥處1呎半至 2 呎範圍內的葉片剪去,能改善空氣流通,令鼓勵真菌生長的潮濕條件不易形成。

充足均衡的養分,適當的種植密度,可減少病害的發生。

(5) 避免在田間濕度高時工作

別在晨早霧水大時,在雨後或在淋水後走入田間,特別是瓜棚、豆棚下。雨後空氣濕度高,孢子等容易隨任何走過的物體而散播,即使你的手或身沒有觸及植株,疾病一樣可以散佈。

(6) 保持田間衛生

將爛瓜果,壞葉剪去丟掉。同時亦須將掉在地上的果實清理。

(7) 輪種

同類的作物,通常都會有相類似的病害問題,亦會製造相類的環境讓病害蔓延。故應避免同一家族的作物在同一塊地上連續種植,應將作物輪流在不同地方栽種,每次地點相隔越遠越好,此法可有效地減少病害為禍。

物理防治

(1) 清除感染部分或植株

每次下田工作時,應留心作物的生長情形,最好能帶備一個袋,每當發現有 感染部分 ,便將之摘下,丟入袋內,否則其內的孢子,便會隨著人走動而傳播。修枝時,可將有病徵呈現的部分剪去,剪後須以滾水、醋或火消毒,每剪一株,消毒一次。如情況不太嚴重,可以單靠剪去受感染部分來減慢傳播速度。但當情況嚴重時,須將全株拔去,並毀滅所有殘渣。

(2) 焗田

先清除田裡的野草及殘梗,清除碎石,拉平泥面,濕透田地,然後舖上膠膜,拉緊膠膜,使之緊貼泥面。最後將膠膜四周以泥壓實封口。之後每天可揭開膠膜少許,以溫度計探知內裡溫度,當溫度不再升高後三、四天便可揭開膠膜。但此法同時能將益蟲消滅,泥裡微生物亦會有部分死亡,故此法應留至無計可施時才使用。且焗過的田需加添富含微生物的有機物,如堆肥,使田內微生物數量能盡快回復正常。

藥物防治

當耕作配合與物理防冶均告無力阻止病害蔓延時,這裡有些有機的藥物可助減輕問題。

(1) 海藻液

將海藻浸水,腐爛後開水噴洒於作物上。這種海藻液實際上是生長加速劑,提供輔助養份,令病情輕微的作物生長得更健康,即使染病,仍能有相當的收成。

(2) 梳打粉

1 茶匙梳打粉加 1 公升水加少許肥皂。充份混合後噴洒於全株,包括葉面及葉底。可助預防多類真菌病。

(3) 硫磺

已有過千年的使用歷史,硫磺不能殺死真菌孢子,但它們不能在硫磺薄膜上萌發。要有效,必須在孢子降落前噴上。且為防硫磺薄模被雨水沖走,故須重覆使用。空氣溫度超過 3O ℃時不宜使用。

(4) 石灰加硫磺

由於石灰可助硫磺滲入植物組織中,故可加強硫磺的效能,能殺死剛萌發的孢子,但亦有機會傷害植物組織,故宜用於灌木類及果樹上。溫度超過 30 ℃時不宜使用。可交替用硫磺及石灰加硫磺。 14 – 15 天後可重覆使用。

(5) 硫酸銅

硫酸銅(膽礬)可阻止孢子的萌發與生長。可用於甜椒、辣椒、薯仔、蕃茄及各瓜類作物上。將硫酸銅開水噴洒,二至三星期後可重覆使用。

(5) 波爾多液

以硫酸銅與生石灰混合製成, 因為在法國葡萄產區波爾多開始使用而得名。據說當初是為了將提子染色,令小孩子不再偷摘而偶然發現它兼具防菌功能。可用在瓜類、灌木及果樹上,在濕冷天氣下使用,會傷害植株。先將 3.3 克硫酸銅溶於 300 毫升暖水中,容器及攪拌棒最好為木、膠或玻璃,再將 3.3 克生石灰溶於 300 毫升水中, 未溶解的雜質,以紗布濾過除去。待兩者都分別充分溶解後,同時倒入裝有近 400 毫升水的容器內 ,不斷攪拌 ,未足 1,000 毫升的,補水至足 1,000 毫升。 藥液製成後須立刻施用,時間長則殺菌力減退。

常見的植物生理病及其原因

發生部位

葉片

生長

花朵

病態癥狀表現

可能的原因

葉尖或邊緣枯黃

下彎並卷曲

泛黃綠

老葉掉落

全部掉落

斑點

枯萎

衰弱

細長並軟弱

新葉變小

發育停止

植株死亡

不發育或花蕾脫落

顏色褪淡化

迅速凋謝

變小

不開花

陽光太強—直射光對有些植物有害

 

 

 

 

 

 

 

 

 

 

 

 

 

陽光不足—有礙光合作用及開花

 

 

 

 

 

 

 

 

溫度太高—尤其是夜溫,使生長速度減慢,並不利於開花

 

 

 

 

 

 

 

溫度太低—尤其長時間處於低溫之下對生長不利

 

 

 

 

 

 

 

 

 

 

 

澆水過多或排水不良—造成根死或無法吸收

 

 

 

 

 

缺水—對生長造成限制

 

 

 

 

 

 

 

肥料太多—造成燒傷

 

 

 

 

 

 

 

 

肥料不足—營養不良

 

 

 

 

 

 

 

 

 

土壤密實—限制根的生長與活力

 

 

 

 

 

 

 

 

 

乾風—造成葉面、花部迅速失水

 

 

 

 

 

 

 

 

 

 

 

日長—控制某些花卉的開花

 

 

 

 

 

 

 

 

 

 

 

 

 

 

空氣污染—包括不當使用器材而引起的過量廢氣或自然空氣成分的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