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焦點

青島沙灘變草原之謎

青島海灘變草原的奇景,雖然自 2008 年起,已成為一年一度的景觀,但今年滸苔綠藻史無前例地大規模爆發,使它繼 08 奧運帆船賽事在青島舉辦前數周的首次爆發後,再成為國際傳媒的焦點。從網路上的圖片所見,青島的海水浴場整個海面都漂浮著厚厚的滸苔,泳客把滸苔穿上身,又或弄成一頂綠色假髮,也有爸爸讓數月大的嬰兒探腳入內,感受這湧動的植物海浪,更有人暢泳於這些名副其實的碧波中……一場生態災難鮮有地披上了鮮嫩的綠色外衣,而且一切還看似十分新奇好玩。

滸苔對人體無害,且可以食用,累積了多年清理經驗的青島,已將滸苔「廢物變寶」,加工成藥物或營養食品原料、海藻有機肥、海洋飼料、生物原油或直接食用等。但大規模的爆發,令海水的陽光和氧氣大量減少,會大大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和鮑魚及海參等近岸養殖業,當滸苔腐爛亦會發出臭味,對旅遊業帶來負面影響。然而,更根本的問題是,哪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導致這場巨大的生態失衡?過去 6 年來都沒有定案。7 月 17 日《南華早報》用了一整頁探討這個問題,揭示的是一個更令人迷惑的情狀:專家支吾以對,皆因事態「敏感」。

滸苔(Ulva prolifera),草綠色,管狀膜質,叢生,可長至 1 米高,在全球廣泛地區均能找到。資料顯示,在江蘇一帶利用半浮動或全浮動筏式網簾栽培的紫菜養殖業中,滸苔被視為一種主要敵害,約在 9 月下旬出現,11 月至第二年 2 月為快速生長期,氣溫攝氏 15 至 25 度之間最有利生長,高於 25 度其生長便受抑制。它們會附著養殖紫菜的網簾,令紫菜沾上大量污泥、色素轉淡、生長緩慢等。

新浪網 7 月初一篇文章報道,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一直透過衛星、飛機及船舶等監測滸苔的形成,今年最早在 5 月 11 日發現滸苔出現於江蘇省東側外海 100 公里處,每天以 7 至 8 公里速度隨水流向偏北方漂移,至 6 月 30 日,覆蓋面積已由 5.8 平方公里,擴大至 665 萬平方公里。該報道並沒有指明滸苔的源頭,只表示青島打撈滸苔時,發現不少近岸養殖業常用的竹竿和木杆。

雖然種種觀察顯示青島的滸苔來自江蘇,並且暗示與當地的紫菜養殖業有關,但《南華早報》的訪問顯示,由於涉及省際關係及高產值的紫菜業,要獲得確實答案,遠遠比科學取證更難。不肯透露姓名的研究員指出,2005 年中國打贏了加入 WTO 後第一場貿易戰,成功成為日本在韓國之外新增的紫菜入口地。江蘇的傳統紫菜養殖場便由 2004 年的 12,040 公頃,擴張至 2010 年的 38,260 公頃,現時約 350 個企業的紫菜貿易總額高達 30 億元人民幣。紫菜收割後,大量寄生在網簾的滸苔便被棄海中,隨水漂流,加上養殖期間可能施放的氮肥,令海水肥沃,都是令滸苔迅速大量繁殖的潛在可能性。但暫時這一切都未獲官方證實,真相何時揭曉?也許與所有環保困局一樣,最敏感大概就是「利益」二字吧。

圖片來源:《衛報》網頁



 
你睇左未

寂靜也瀕危

這是聲音生態學家戈登.漢普頓(Gordon Hempton)在 TEDxAmazonia 講座系列的錄影,全長只有不足 20 分鐘,講座結束後,台下一片死寂,一下掌聲亦欠奉。然而,所有門口都打開了,冷氣也關掉,卻也沒有人離座。原來這是講者的要求:關掉人造聲源,閉上嘴巴,然後,我們才發覺,不只人類,所有自然萬物都在說話,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聆聽。

從事生態聲音錄製 30 年的漢普頓發覺,地球上不受人造聲源影響的地點,正迅速地消失。以美國為例,他在 1980 年代仍可找到 21 個絕對寧靜的地點,10 年後,已剩下 3 個了。於是,他發起「一平方英寸的寂靜」計劃,為一塊只有一平方英寸大的石塊,保留那怕只有 15 分鐘的寂靜。看似卑微,但要達到這個目標,他要確保的是方圓 1,000 平方英里內沒有人造聲音──這亦十分形象化地顯示出聲音污染無遠弗屆的空間穿透性。

在講座中,漢普頓播放了多段他錄製的「寂靜」,正如他的名句:「寂靜不是令一些東西消失,而是讓所有東西呈現」(Silent is not the absence of something…but the presence of everything),原來噪音不是用加,而是用減的方式,奪走了很多美麗的聲音。在這短短的講座,漢普頓將他數度環繞地球,由南至北,由東至西,錄製的聲音,濃縮在數十秒中,讓你感受到他所說的「地球就是一個太陽能點唱機」,而我們所居住的星球,處於最寂靜的狀態時,原來如此熱鬧雀躍。

news2b.jpg (500×300)

左圖:原來人耳對鳥語(而非人語)的頻率最為敏感。
圖片來源 :YouTube 截圖


 
請多支持

「一人一信」農地零損失!立即制定農業政策!

為回應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方案,本地二十多個關注本地農業的團體(包括本會)已參與聯署,要求「農地零損失!立即制定農業政策!」如果你也同意政府最近公佈的新界東北發展方案,不單未能回應公眾對保護和發展本地農業的訴求,更嚴重打擊香港的整體農業發展,歡迎你加入「一人一信」行動,促請政府制定本地農業政策。

「一人一信」網頁:http://goo.gl/KVVzx

綠色天下

邱園溫帶植物室閉館五年

夏天是旅遊旺季,各種觀光團、購物團、遊學團,絡繹出發,去世界各地搜尋有形的和無形的東西。當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與大旅行時代對世界充滿好奇的歐洲人,又或是薩拉馬戈《未知島》主角的心情一樣,啟程是為了發現從未被記錄下來的一片土地、一種昆蟲,或某類苔蘚?

每年有超過三百萬遊客的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The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或簡稱 Kew Gardens),8 月 4 日開始暫時關閉最受歡迎溫室之一的溫帶植物室(Temperate House),進行歷時 5 年、預算 3,400 萬英磅(約 4 億港元)的大裝修。除了修復建築結構,植物的展示方式會重新設計,部分已欠缺活力的植物會獲得新生的機會,植物室附近的地景和演化室(Evolution House)亦將重整。

這個現存最大型的維多利亞式玻璃和鋼結構建築,面積 4,880 平方米,最高處達 19 米,由 Decimus Burton (1800-1881) 設計,最早落成部分啟用於 1863 年,比在倫敦舉辦的首屆世界博覽會中舉世矚目的水晶宮(The Crystal Palace,1936 年焚毀)只晚 12 年。這個曾一度是世界最大的植物溫室,同一屋頂下種植著 1,666 種來自亞洲、澳洲及太平洋島嶼、非洲、南地中海等的亞熱帶及暖溫帶植物,如番石榴、芒果、茶和棕櫚樹等。

閉館消息不知道已令多少喜歡逛植物園的朋友,在假期一開始即趕往倫敦,但肯定令那些沒有機會作最後「朝聖」的人,心有慽慽然(那怕只是暫別),因為在這個溫室內種植的,正是維多利亞時代的「植物獵人」(plant hunters),從世界各地帶回來的國人從未見過的異國植物品種,每種植物都代表一個不尋常的旅程,一種求知的精神,一次發現的喜悅。

今天這個世界是否已被發現淨盡?發現新事物是否就一定要遠赴他方,來一趟大旅遊?一百多年前的探險家故事,結合香港救救龍尾運動,帶來新啟發,那就是,每個地方,因應它獨特的氣候及地理條件,孕育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特物種組合,而在香港,我們連自己這個地方居住著什麼物種(那怕是多麼普通的生物),都仍欠全面的基線生態勘察。未發現,已消失,豈不更令人遺憾。

圖片來源:Wikipedia , 攝影:Prl42


綠色天下

「小日子」是目標,還是手段?

「小日子」是相對於「大時代」的對生活質感的一種理解。生活在大時代,處於以為人人皆可造時勢的集體亢奮,事實卻是大部分人都只能活在一種被時代牽引的無力感之中,而既然自己的生命價值在大時代中可以被犠牲,對其他生命的價值便更顯麻木;過小日子,強調的是個體對生命的掌握,關顧內在需要與外在角色的平衡,同時亦注重社會乃至整個環境生態的健康。

「小日子風潮」雖已在台灣流行多年,近兩個月《遠見雜誌》和《天下雜誌》卻分別有專題再探討,當中反思顯示,傳統的主流價值感仍十分主導。例如《遠見》引述郭台銘說台灣的年輕人只懂開咖啡館,雜誌人員又發現,現時在美國矽谷打拼的,有很多大陸人,很多韓國人,卻很少很少台灣人。新一代只顧自己的小幸福,會否令社會失去經濟競爭力?《天下》的封面專題,似乎回應著這種評論,大題就叫《小日子,大志氣》,以北歐的丹麥為例,雖然他們的國人以個人的價值選擇生活型態,該國國民每年的人均收入卻是台灣 2.8 倍的 5 萬 8 千多美元,如此說明過小日子的地方,亦有大志氣,小日子亦能增強國家實力。

當看到雜誌介紹建築師 Bjarke Ingels 設計的 8 字型住宅:「這棟住宅以從高空俯瞰,像數字 8 而聞名。雖是十層樓公寓,但每一戶都有院子,院子外就是小徑。腳踏車可以從一樓騎到頂樓」,卻彷彿提醒我們捉錯用神,把因果錯置了,與其說要以平民小日子的創造力為無生命的經濟增長數字背書,我倒覺得這是一個社會以整體基建的形式,支持國民去實踐小日子。

無論是波濤洶湧的大時代,還是微風細雨的小日子,生活在當中的人對個體生命實踐的渴求,就是一個地方生命力的體現。實踐生命一方面是個人基本權利,是否真正做得到,卻是一種生活智慧,就如國學大師錢鍾書的夫人楊絳,走過驚濤駭浪的一個世紀,早前在自己的百歲生日感言中說:「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左圖:丹麥建築師 Bjarke Ingels 設計的 8 House,是能讓人過上小日子的住宅。
圖片來源: Wikipedia , 拍攝:Orf3us



 
園圃物語

硝酸鹽

已經是五十多年前的日子了,在中學時代上化學課時有關硝酸鹽的知識,早已隨著時間的飛逝而煙消雲散。今日對硝酸鹽的認識,只局限於它是一種經由人工合成、在工業上用途甚廣的化合物,而最為人所熟悉的莫過於它是一種對人體有害的食物防腐劑。

全文……(pdf, 574KB)

圖片來源 :馬憲恩

 
活動好介紹

津津樂稻 ── 晚造收禾實習

  當稻穀成熟時,參加者可親自在稻田手執禾鐮,割下金黃稻穗,把稻穀打脫收集。再把脫穀後的禾稈紮起曬乾,還可享受在田園以有機糯米製作鄉土食物有機糯米糍的樂趣,體驗鄉土農耕收成工作。

舉辦日期:10 月 20 日或 27 日(星期日)


詳情……

課程好介紹

有機耕種體驗課程

8 月 24 日 詳情……
 

有機耕種基礎課程

11月 3 日、 17 日 及 12 月 1 日 詳情……
 

家居種植課程

9 月 22 日及 29 日 詳情……
 
 
本地有機速遞

8‧17 『思前想「鱟」- 香港的馬蹄蟹』公眾講座

  由香港濕地公園主辦的公眾講座,內容包括:什麼是馬蹄蟹,牠們在進化史中的意義和重要性,以及香港有那些馬蹄蟹,我們能做些什麼來保護牠們。參加者亦有機會首次以視頻了解於實驗室飼養中國馬蹄蟹幼體,以及胚胎發育的過程。

詳情……

圖片來源:活動網頁



 

10‧20 永續栽培設計證書課程

  由香港永續栽培學苑及老農田有機農場主辦的第三屆「永續栽培設計證書課程」將於 10月至 1 月期間舉辦。課程以「永續設計」為重點,配合本土情況教授,讓大家重拾與土地共處的生活技能,實踐永續設計的理念。凡本通訊讀者以此表格(pdf, 86.2KB)報名,可獲85折優惠。

詳情……

圖片來源:活動海報



 

8‧31 前《食晒有獎》

  綠領行動聯同食肆推出第二期《食晒有獎》活動,鼓勵市民珍惜食物,於外出用膳時避免「眼寬肚窄」,要享清食物和實踐零廚餘。活動既提醒大家要做到「有衣食」,為環境出一分力之餘,亦有機會讓參加者贏得獎品作為鼓勵。

詳情……

圖片來源:facebook 活動專頁

 
周兆祥的世界

又何妨多做 20 年健康人?

事實上,人人都可以將自己的生命增加 20 年,而且期間活得無病無痛、活力充沛。辦法非常簡單(只需決心與毅力):長期餐餐只吃 6 成飽,而且完全食生(living diet,即是放棄熟食,只吃未經升溫 41℃ 的東西)。

全文……

圖片來源:流動生命網頁

 
綠領職位

招募農務幹事

綠田基金現正邀請熱心工作,且具多方面才能的人士加入我們的團隊。農務幹事負責一個約 50 斗種有機農場的每日工作,包括種植作物(蔬菜、果樹、稻米等)、照料動物、完成農地日誌、出售農產品,以及其他農場工作,……

詳情……(pdf, 149KB)
 
綠田園基金是一個註冊非牟利慈善團體,於 1988 年由一群關心現代農業、關心人類環境的人士所組成。我們一直致力推廣有機耕種及綠色生活訊息,並發展適合本地情況的綠色教育活動。在粉嶺的鶴藪,建有全港第一個有機農場,在荃灣,亦建有全港第一個大型長者社區園圃。在這兩個場地裡,我們開展本地的有機及綠色生活教育工作,讓參加者藉著接觸泥土,體驗自然生活。現在香港有數個商營機構的名稱與我們雷同,如公眾對本會工作有疑問,歡迎與我們聯絡。
電郵 / Email Add:info@producegreen.org.hk
電話 / Tel:2674 1190
傳真 / Fax:2674 8077
地址 / Address:新界粉嶺鶴藪村 18 號 / 18 Hok Tau Village, Fanling, N.T..
網頁/ Homepage: http://www.producegreen.org.hk


查看《綠田園電子通訊》資料庫 / 成為綠田園基金會員 / 昔日《稻草人》及即期索取地點 / 香港有機生活指南及有機地圖
 成為綠田園基金義工 / 購買綠色紀念品、農耕用具和農場刊物 / 認識「甚麼是有機耕種」 / 了解本地有機標準及認證